田敏记得,每当《小铁环游记》活动结束时,很多家长都会用长文写下他们在旅行中的收获和感悟。有的家长欣喜于孩子身上的改变,有的家长则是终于与自己的焦虑和解。整个过程中,大家最为珍视的,是亲子共同创造的难忘回忆。
4.用“你愿意和我说说吗”发出邀请,体现尊重。把“质问”换成“邀请分享”,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减少压迫感,更愿意主动说出心里的想法。比如孩子突然说“不想上学了”,眼神低落。不要说“你为什么不想上学?肯定是又想偷懒!”改为“你说不想上学,听起来好像有心事,愿意和我说说是什么让你这么想的吗?”
“‘上海精神’为应对全球性挑战提供了适时的解决方案。”阿万指出,该精神倡导以对话取代对抗,以包容消解隔阂,强调无论国家大小都应享有平等话语权。这种合作理念既符合道义,又顺应现实需求,是全球和平发展不可或缺的实践智慧。
春秋旅游副总经理周卫红表示,随着更多客源地的境外游客得以通过更便捷的方式来到中国,了解、感受中国的开放态度、全球胸怀,旅游企业也将结合更多体验性的文化内容,设计丰富多样的出入境游新品。同时,澳大利亚、新西兰也有着很多华人华侨,单方面免签的推出,在方便他们回国探亲访友之余,同时也可以通过旅游,来看看中国发生的深刻变化,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文化。
到底该如何表达才能更好地促进亲子关系?8月25日,记者联系采访了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心理科医生刘婷。对方表示,其实只需将“为什么”换成更共情、更温和的表达,先安抚孩子情绪,再解决问题,就能快速拉近与孩子的距离,让他们主动敞开心扉。
刘婷解释,沟通的关键原则是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孩子的负面行为往往是“果”,背后的情绪才是“因”。与其急着用“为什么”追问行为的“果”,不如先用替代话术安抚情绪的“因”。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纳,自然会放下戒备,主动说出原因,亲子沟通也会从“对抗”转向“合作”。
“我们家族三代有7名党员,我要做第八名党员、第一名军人!”2016年,肖思远放弃优渥工作毅然参军,成为同年兵中的第一位班长。2020年4月,正在休假的他得知边境形势紧张,三次请战奔赴最前沿。斗争中,他两次闯入敌阵救出战友,最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这位23岁的青年,用生命诠释了“使命所系,义不容辞”的深刻内涵。
8月27日,国务院台办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有记者问: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等活动将在京举行。请问会邀请台湾人士来北京参加活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