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结束后,柳树人被南京国民政府追授陆军少将军衔。2015年,民政部公布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柳树人位列其中。
尽管已经过去30多年,纳吉对这趟整整两周的旅程依旧记忆犹新:从布达佩斯到基辅、莫斯科、伊尔库茨克,再穿越寒冷广袤的西伯利亚前往北京。“火车一直在行进,夜晚漫长而黑暗,只有每天在俄罗斯小站停靠时才稍有变化。”她写道,“当火车穿越俄中边境时,一切都变了,变得更丰富多彩、生机勃勃——中国的喧嚣、灯光、气味和繁忙的氛围扑面而来。”
以“课程嵌入”贯通育人链路,增强“大思政课”的知行转化力。项目式实践要有效提升思政引领力,必须深度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破解专业课程与社会实践“两张皮”的困境,构建“知行合一”的育人生态。首先,知识重组,专业课程内容向项目转化。利用项目本身的跨学科属性,将专业课程核心知识模块转化为项目实践的“任务包”或“问题集”。围绕综合性实践主题,思政教师、专业导师、行业专家共同设计任务链。这种基于真实问题的知识重组与供给,打破了传统学科的藩篱,使学生在项目中自然领悟知识的整体性与思政的统领性,实现专业知识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频共振。其次,能力贯融,专业能力培养向项目借力。项目式实践是能力锻造的熔炉。学生在项目式实践中不仅产出项目成果,更能够通过系统性实践过程,全方位锤炼青年适应时代要求、担当复兴大任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有效促进了“知”与“行”的深度转化。再者,场域延展,专业实践场景与项目衔接。项目式实践将育人场域从教室延伸至广阔天地。通过构建“课程教学-项目实践-反思提升-成果辐射”的闭环,项目前理论铺垫与价值引导,项目中实践探索与能力锤炼,项目后成果凝练及社会传播,形成一个持续深化、影响扩大的全域育人生态。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融则两利,合则共赢。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在旅游体验中得以传承;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在文化熏陶中得以升华。当文化灵魂与旅游载体深度融合,必将展现强大的产业整合能力和辐射带动效应,能有效提振消费、扩大内需、活跃市场、增加就业、提高收入,开创“一业兴、百业旺”的良好局面。当前,我国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也是国际旅游最大客源国和主要目的地,文旅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体系中的重要位置更加凸显,日益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新时代的文旅已然成为大众享受美好生活的重要方式。各地区各部门围绕文旅融合发展进行大胆尝试、有益探索与生动实践,在理念融合、职能融合、资源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业态融合、对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旅游发展品位和文化发展效能显著提升,广大人民得以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品味时代之美。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文化和旅游产业属性不同、内在机理各异、运行方式有别,融合发展面临多重挑战考验,亟须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
《法治日报》记者注意到,事发海堤公路一侧即为1986年成立的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最早建立的麋鹿保护区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麋鹿人工繁育和野化放归基地。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1月以来,已有几十头野生麋鹿在该海堤公路上被撞伤亡。
强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港澳代表人士是“一国两制”实践的依靠力量。坚持建制资源的合理配置,逐步构建起数量充足、各有侧重的代表人士梯队。目前,一支以全国人大代表、各级政协委员、海联会理事、工商联执委等建制内人士为主体的港澳代表人士队伍已经形成。注重强化能力建设,通过学习座谈、国情考察、履职培训等形式不断增强代表人士的政治意识和履职能力,持续打造港澳社会政治事务中的主力军和爱国爱港爱澳力量的先锋队。
体量不及西安的兰州,也拿出大手笔。T3航站楼面积40万平方米,综合交通中心27万平方米,是甘肃民航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工程。
作为促进多边贸易合作共享的平台,东北亚博览会商品贸易成交额累计近100亿元,签约合作项目3032个,投资总额20538.75亿元。一批涉及基础设施、现代服务业、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及农产品加工、汽车及零部件加工、文化旅游和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的重大项目落户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