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窨子是抗联的“地下生存空间”,深挖地下1至2米,覆杂草伪装,冬暖夏凉且隐蔽。隐秘而完备的生存体系、因地制宜的建造智慧,展现了抗联将士在极端环境下的坚韧。其遗址不仅是军事设施的实物见证,更是东北抗联“艰苦卓绝、孤悬敌后”历史的浓缩象征。
同时,在“片区村晚”中,铁佛寺守护人王改英讲述铁佛寺的过往;高平秧歌传承人牛秋枝一亮嗓子,那带着泥土香的调子便漫开来;米山派出所的民辅警陈鹏辉、许晨鸣说起暴雨中救人时的心境……15名特邀嘉宾,讲述着非遗的传承故事、立足岗位的坚守故事、扎根基层的奋斗故事。
铭记历史,才能砥砺前行。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澎湃新闻推出“来时之路”系列报道。让我们共同聆听历史的回响,一封信、一段经历、一个个具体的人……伟大抗战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米东村的街头,小商贩们早早支起了摊子。恰逢村里赶庙会,村干部索性把演出安排在大戏开唱前一天,吆喝着“欢迎来米东村赶大会”。村民们敲起锣鼓,跳起舞,孩子们欢乐地穿梭在摊位间。“‘村晚’结束后,村里还连着唱了三天大戏,这日子过得比蜜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办法》修订后设有五章七十六条,调整了法规整体结构,强调监督方式的综合运用,旨在提高人大监督工作效能,推动全面依法治疆。
2023年7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四川考察时指出,四川要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创新人才集聚的优势和产业体系较为完善、产业基础雄厚的优势,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
“这是抗联时期的典型生存样本。”东北抗联蒿子湖密营纪念馆馆长吴艳滨,为访客揭开了战士们在零下40℃绝境中生存和战斗的故事。
当前,多数高校通过“三增一降”的方式给予学生更大的专业自主权——增加转专业申请次数、延长申请时间窗口、扩大转入专业范围以及降低申请转出门槛,打造更加灵活多元、分层分类的转专业体系。一方面,突破了申请转专业的年级、次数和专业限制,大一、大二年级(个别高校延长至大三)均有机会申请,允许跨院系、跨大类、跨专业申请,转出政策更加宽松。另一方面,允许学生根据能力兴趣分层、分批申请,横向打造了拔尖人才培养特区、试验班等个性化项目,纵向打通了降级转专业、零门槛转出等政策通道,实现了更大规模、更广覆盖、更高满意度的因材施教,提升了人才分类和个性化发展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