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近期有网友发声,云南大理苍山等地的野生菌遭到过度开采,导致部分土壤结构破坏、菌丝网络断裂。类似场景也在其他地区上演,如北京河北交界的北灵山的野韭菜被薅秃,海南、广西等地出现破坏性赶海。掠夺式采摘、赶海为何屡禁不止?如何用法律的利剑斩除“疯狂的铲子”?记者就此进行采访。
随着大批游客进入山林,曾经亲近自然的“打野”活动也逐渐变了味。近期,“大批游客进入苍山商业化、掠夺式采摘野生菌”的帖子引发热议,文中显示,大批游客已将苍山主路附近的野生菌基本采摘完,为了找菌,他们走上野路,进入更深的山林。
2025年6月,绥德县院与县文旅局、住建局会签《关于在检察公益诉讼中加强协作配合依法做好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推动形成“检察+行政”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合力。目前,红军东征指挥所旧址不仅成为绥德红色旅游景点,还作为沿黄公路沿线的重要红色研学景点,每年约6000名游客前来参观,旧址已举办教育活动十余次。
同时也应看到,“领头雁”并不是“全能雁”,“带头”不同于“包揽”。领导干部带头履职尽责,关键在于找准自身定位、明确职责边界,充分发挥引领、统筹与协调作用。既要树牢担当之志、改进领导之法、树好标杆榜样,激发人民群众的干劲与热情,又要合理授权,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上成长成才,推动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齐心协力加油干的局面。这样,才能在身到心至的同时,避免陷入事务主义,切实把责任扛起来、把力量聚起来。(李明辅)
“二十四道拐”公路国家级抗战遗址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1936年,是滇缅公路重要组成部分,国际援华物资经滇缅公路通过“二十四道拐”公路转运至抗战前线。“二十四道拐”公路也是中国远征军的必经路线,承担着为在缅甸作战的远征军运送物资的重要任务,保障了远征军的物资供应。2024年8月,“二十四道拐”公路两旁山体崩塌,持续垮塌的泥土石块滚落到“二十四道拐”公路,冲毁部分路面、挡土墙、排水沟,遗址面临损毁风险。
旅游发展直接带动村民增收。燕子村村民杨亨莲将闲置老房改建为农家乐,自今年4月底开业以来生意红火。“有一天我们接待了一个旅游团,一下子摆了20多桌,院子都摆满了。”她介绍,因平河乡靠近神农架,南来北往游客众多,甚至有不少外地游客特意留宿。
2024年4月15日,宝应县院牵头宝应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以下简称县文旅局)、宝应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以下简称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等召开磋商会,形成应加强本地区新四军苏中抗战文物保护和利用的一致意见,与会文物专家提出不可移动红色文物和可移动红色文物可行性分类保护方案,但县文旅局和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均提出全面有效整改难度较大,且宝应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内可移动红色资源权属多样,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分离,保护责任难以划分,需要检察机关跟进指导、帮助。2024年4月24日,宝应县院向县文旅局和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分别制发检察建议,建议县文旅局履行文物保护监督管理职责,指导属地政府对苏中公学纪念碑进行修缮,并对苏中区党委驻地旧址进行布展开放,做好传承利用;建议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对宝应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内文物建立名录、档案及开展文物修复等预防性保护措施,升级布展设备。
婚宴环节同样引人入胜。长桌沿着河岸铺开,延续着瑶族“有食同享”的平等观念。游客在体验“高山流水”敬酒习俗的同时,也感受到瑶族“众人添喜”的热闹氛围。这种沉浸式体验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