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外婆的歌声婉转悠长,16岁的新西兰华裔李牧芸听得入神。她说,歌声仿佛承载历史的记忆。在巴基斯坦,12岁的华裔女孩廖婧颐画下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她说,希望用自己的画传递和平与友爱。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邱勇表示,清华国学院的百年历程,既是一部孜孜求索的学术史,更是一条中华文脉传承发展的精神长河。面向未来,国学研究院坚持人文与科学共舞、传统与现代齐鸣,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长卷上续写“文化救国”“文化爱国”与“文化强国”的壮阔篇章,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不断贡献清华力量。
一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广东、浙江等地扎实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目前全国已经累计完成整治面积超过1000万亩,建成了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解剖’这个词不是西方外来的。”讲台上,高嘉骏讲解“解剖”一词时,引用《黄帝内经·灵枢·经水》中“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的原文,让学生恍然大悟。
适度超前也有面向未来的考量。李瀚明表示,最近几年,国内长途旅行取代了一部分出国游的需求。西北是国内长途旅行的主要目的地之一,新疆、青甘大环线等热度居高不下。西北遥远,高铁也不发达,更依赖民航运输。此外,西安和乌鲁木齐还有建设国际航空枢纽的需要。
出生于台湾桃园的高嘉骏,早年与中医交集不多,成长环境中也鲜有中医元素。后来,一次生病看中医的经历,改变了他对中医的模糊印象,并在他心中种下了学习中医的种子。
为了满足“出片族”的需求,也为了缓解旅伴间的矛盾,陪拍师这一新兴职业随之兴起——按小时计费,不仅提供拍照服务,还提供朋友式的限时陪伴。这一新职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同伴之间的紧张,也满足了人们对照片质量与情绪价值的双重需求。
近年来,高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的速度和力度前所未有。教育部更新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增设29种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本科专业,如国际邮轮管理、健康与医疗保障、智能视听工程等。据统计,2024年度,全国高校新增本科专业点1839个。与此同时,也有一批专业被撤销。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的“加减法”,不仅让高校专业结构更趋合理,有助于破解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也显著提升了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