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衍樑:您书里花了很多篇幅回溯了中国近代以来的知识分子的历史,里面有很多的故事人物,虽然他们不生活在今天互联网网红的时代,但是代际之间的变化,其实和今天很多事情背后的线条高度相似。
从中哈原油管道到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从中塔公路到中吉乌公路和铁路,从中巴经济走廊到中欧班列……多年来,上合组织各成员国合作不断深化,取得累累硕果。
从这一点上我们能看到,最失败的就是“既要又要”,你守住学术阵地本身就是很好的选择。可一旦要成为知识分子——这里要明确,知识分子和专家学者的区别在于,知识分子是面向公众、要进入公共空间的——那就要和时代和解,用公众所愿意接受的语言和方式来重塑你自己的知识启蒙。不要觉得大众永远是愚昧的,自己是先知先觉的,别人是后知后觉甚至不知不觉,抱着这种心态,结果一定会像吴宓和梅光迪一样失败。
主办方表示,本次大赛以十五运围棋赛事为契机,将诗词的文学意境与围棋的千年智慧深度融合——既以“棋”“诗”双载体为全运围棋盛事预热,用笔墨传递对体育盛会的期待,实现“喜迎全运”的情感共鸣;又通过赛事挖掘围棋文化中的哲学内涵与人文价值,推动围棋文化与中华诗词文化的跨界传播,让更多人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但是我个人的理解是需要“刺猬为体,狐狸为用”。毕竟还是要有自己的专业,但是又有发散性,这样可能更好。“狐狸为用”,就是你有自己的核心知识。有一句谚语就是,你在某一个问题上什么都知道,但在所有的问题上你都能知道那么一点,这是最优秀的。用我的话说,你既要有刺猬的特质,也要有狐狸的特征,这样的知识分子才能进入公共空间,才能和网红有得一拼。
许纪霖:你前面提到五四,我前面提到了吴宓和梅光迪,他们是学衡派知识分子,他们是“哈佛帮”,在哈佛留学,坚守中国古典精神,他们也非常敬佩陈寅恪。陈寅恪是学衡派的精神领袖,他继续用半文半白的语言坚守学术阵地,坚守学术共和国,这很好。但是吴宓和梅光迪“既要又要”,既想成为陈寅恪这样的学术大师,又觉得自己留过学,还是哈佛的,而胡适是哥大的,凭什么对西方文化又不懂,回到中国风头这么劲?心里就嫉妒,于是赶紧回中国和胡适“决战”。“决战”的战场在哪里?不在校园,而在公共媒体。
于是,当中华文化的光华在华文学校的朗朗书声里照亮她,当爱国主义的思想在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学校里浸润她,当追求进步的薪火在上海爱国女中的氛围里淬炼她,当共产主义的理想在北平民国大学的熔炉里点燃她——这一切,让那早已深植于心的民族意识破土而出拔节生长。
苏联红军老战士马·阿·加列耶夫、日本籍八路军老战士小林宽澄,陈纳德的夫人、史迪威的孙子、柯棣华的侄女、白求恩的堂孙……习近平总书记曾向帮助和支持中国抗战的国际友人或其遗属代表郑重颁发纪念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