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一步步对亚洲和中国文化衍生出同理心和愿意学习的态度,为未来50年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德国跨文化专家何马可(Marcus Hernig)看来,研究中德、亚欧文化,少不了文化教育和同理心的“桥”。在中国生活了30多年的他,对此颇有心得,还就此提出“Asiaropa”(“亚欧”)的概念,让不同文化融入不同的社会。
加拿大观众 桑德拉:我以前没有看过(《东极岛》)这种电影,而且我对二战历史中的中国视角了解也不够多,所以我认为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学习经历。
澎湃新闻: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明年是上海和汉堡结为友城40周年。当前德国在中欧交往中,扮演什么角色?具体来说,上海和汉堡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
“我看中哈密的区位优势,这里是很多游客进疆的第一站,客流量有保障。”阿布都拉一边熟练地切块榨汁,一边笑着说道。几个月经营下来,他已适应古街的热闹节奏,与周边商户相处融洽,大家时常互相帮忙照看摊位。
何马可:17至18世纪是中德首阶段的交流,主要基于对彼此的好奇心。德国文人和君主(莱布尼茨、歌德、腓特烈二世等等)认为中国皇帝和文人与他们有共同志向,是他们的“同心者”。那个时代欧洲还没有出现民族主义,知识分子的思想中几乎不存在文化冲突,不少文人把自己看作“世界公民”。他们学习亚洲文化时,几乎没带自私的民族主义思想。
900多年来,洛阳桥上人来人往,洛阳江上潮起潮落。你无法想象,近千年前,工匠们要如何在绵软的淤泥里,克服江海急流的冲击,沉下坚实的桥基?
进入下半年,电影市场有两大动向引发关注。一是《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密钥在6月30日到期,这部全球票房最高的动画电影正式告别院线;二是在随后的暑期档中,国产动画电影的新势力票房不断攀升,让《哪吒2》点燃的国漫热潮得以延续。
从协同创新、基建联通到规则衔接、民生合作,粤港澳大湾区正朝着“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地”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