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农垦集团数字农业管理平台展示中心的大屏幕上,人们可以看到位于安徽怀远县龙亢农场万亩稻田里2架巡田无人机自主飞行作业的场景。通过低空多光谱无人机传回作物长势情况,结合地面AR鹰眼视频监控,AI可自动识别草情、病虫害。工作人员说,龙亢农场去年引进智慧糯稻产业集群项目,虫情测报站、孢子捕捉仪、杀虫灯等采集数据,平台进行AI分析、智能识别害虫后,将指令发布给无人机。农技人员经现场确认后,用无人机“精准点杀”,可节约农药成本10%至20%。
宇树科技近日宣布,将其四足机器人Go2应用于智慧农业领域;全国首台冬枣采摘机器人在陕西大荔投入应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制出世界首台可自动巡航杂交授粉的智能育种机器人……人工智能应用于农业的最新探索引人关注。
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主任王小兵认为,重点要抓数据,解决好发展智慧农业最薄弱的环节。以应用场景为牵引,加快构建空天地一体化数据资源采集体系,为模型训练提供海量的“数据饲料”。把农业物联网作为数据采集最重要的渠道之一,建立健全农业全产业链数据资源体系,确保各个关键节点的智能决策都有数据支撑。推进公共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和开发利用,推动形成各类数据汇聚、共享、利用的机制,让农民成为数据采集的主体,让数据采集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渠道。
金秋时节,记者走进广东河源万绿湖(又名“新丰江水库”)境内的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以下简称“湿地公园”),但见蜿蜒的湖堤如绸带般轻抚翡翠色的湖面,这里以“无水不绿、无山不绿、无时不绿”的绿美生态闻名遐迩。
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加快农业数智化转型升级。加快人工智能驱动的育种体系创新,支持种植、养殖等农业领域智能应用。加强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管理、风险防范等领域应用,帮助农民提升生产经营能力和水平。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进展如何?怎样推动农业数智化转型升级?记者采访了有关经营主体和专家。
天山雪松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心。广袤的新疆大地上,各族群众赓续团结基因,民族团结之花处处绽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益深入人心,“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已经成为新疆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和真实写照。
上述两起事件,引起了一些企业人士的担忧。这些担忧包括是否存在全国性查税,不少企业担忧如果倒查多年需要补税,这对于经营困难的当下无疑是“雪上加霜”。
水的姿态千变,青春的模样万种,但流向祖国需要的方向,始终是两者最动人的共鸣。有人如细雨润物,在教育、医疗的平凡岗位上播撒温暖;有人如奔涌江河,在科技、国防的前沿阵地冲锋陷阵;还有人如冰雪消融,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壮阔洪流,不争一时之显,却以长久的坚守滋养未来。这份爱国,是青春与时代的双向奔赴,就像水流终将汇入大海,青春的力量唯有扎根祖国大地,才能拥有永不枯竭的生命力,在时代的浪潮中书写属于中国青年的磅礴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