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您提到,“欧盟的战略不该是对抗,而应是与中国共存,维护欧洲价值观,同时促进共同利益。”2019年,欧盟首次出台对华“三重定位”,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今中欧关系。您如何看待这一定位?这对双边关系,尤其经贸产生了什么影响?
“立说立行”强调的是速度和效率,当快则快、抓紧时间、抓好当下,体现的是历史主动精神。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类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如果反应迟钝,就会错失良机,如果等待观望,就可能被时代淘汰。新时代以来,从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到科技创新“只争朝夕、矢志突破”,再到绿色发展“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正是这种与时间赛跑的紧迫感,推动中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今天,改革进入攻坚期、发展面临转型期,更需要以坐不住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和等不起的使命感,去迎接并战胜每一个挑战。
自2023年首演后,《三打白骨精》已在海内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了100多场,剧组一直不断地精心打磨,力求每一次演出都能带给观众全新感受。
人文经济学不仅要将人文和经济同步纳入研究对象,更要着力考察两者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的范式和双向转化的机制。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虽然都是综合国力不可缺少的关键要素,在人文经济形态中表现为“双强”,但是,如果双方处在彼此孤立状态,没有形成内在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的关系,那么这也不是有机的人文经济形态,也不会发生本质关联的规律性效应。因此,理解人文与经济的彼此关联和互动方式,我们既要坚持唯物史观关于经济对于人文的基础性决定作用和人文对于经济基础的积极反作用的基本原理,又要创新深化理解两者关系,将之放置在矛盾双方既相互区别,又交融互动、融合发展并相互转化的关系中加以考察。因此,我们判定和识别一个城市和地方是否存在着人文经济形态和是否存在规律性效应,不仅要看双方是否呈现“双强”的共同繁荣状态,还要更深入地考察双方是否发生内在的交融互动关系,创造了何种有效互动方式。为此,人文经济学要着力打破将“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看作两个彼此分离、独立在场的固化要素这一传统观念藩篱,在两者如何发生交融互动、融合发展新关系新范式新样态上加以重点考察。在这一考察中,“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双向转化机制就成为人文经济学内在规律重点关注和表达的对象。因此,不断优化、充满活力、全面发展的人文经济形态,肯定内在地包含着双向转化的机制。这一机制就是人文经济形态的规律性效应机制。只有通过这一机制,文化软实力才能成为经济硬支撑。
引导实体店自愿承诺无理由退货,关键在于建立具体的实施规范。此次发布的《指引》明确了退货承诺的实施方式、条件和程序,规定实体店经营者可量体裁衣,同时对消费者无理由退货清晰界定了商品完好的前置条件,并对无理由退货划出了不得“假意购买、恶意退货”的红线。这种柔性制度设计将推动线下无理由退货步入规范化、有序化,既减少商家的后顾之忧,也保障消费者的权益,从而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形成实体店经营者与消费者共赢的线下消费循环。
有鉴于生命叙事的综合价值,推动大学劳动教育走入个体生命叙事,编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人生故事,可以更好地推动劳动教育培育大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推动劳动教育与大学生个体独特的生命成长历程、成长成才需求有机结合起来,让劳动教育“说学生话”“做学生事”“讲学生自己的故事”,在个体层面真正实现情境化落地、结构化实施、项目化评估,使得劳动教育生动鲜活、可感可触、自我赋能。
这种风险可以通过正式的政府担保来加以管控,比如在英国,财政部会明确承担英格兰银行投资组合的损失。另外,也可以通过一种隐性的共识来解决,比如在美国,人们普遍认为美联储永远不会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