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柯柯牙工程之后,阿克苏地区接续实施了阿克苏河流域、渭干河流域、空台里克、艾西曼区域“四个百万亩”生态修复及荒漠化治理工程,这不仅是一场三代人植绿的“接力”,更是一场生态文明建设的接力。
天津9月2日电 (记者 官逸伦 张焕迪 单璐)8月31日至9月1日,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在中国天津举行。多位海外人士向记者表示,此次峰会传递出凝聚共识、团结协作的信号,相信人们能以此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6月14日上午,水利部组织开展抗旱专题会商,分析研判华北黄淮等北方地区旱情形势,要求即日起,受旱地区上游黄河、海河、淮河流域的控制性水库全部进入抗旱调度模式,加大下泄流量,保障抗旱用水需求,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以及规模化养殖和大牲畜用水安全,全力保障灌区农作物时令灌溉用水。6月14日15时,水利部将针对河南、河北的干旱防御应急响应提升至三级,目前维持针对山西、江苏、安徽、山东、陕西、甘肃6省的干旱防御四级应急响应,并派出两个工作组正在一线指导抗旱工作。
1934年9月,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针对弥漫于社会的消极悲观情绪,鲁迅写了著名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他写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大而弱的中国面对小而强的日本,抗战的艰巨性和持久性不言而喻,但鲁迅认为不必悲观,他较早就对抗日战争的前景作了预测。1933年10月,他分析中国的现状和未来趋势时说:“我们似乎依然是‘睡狮’……但倘说,二十世纪的舞台上没有我们的份,是不合理的。”抗战必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实现。
“平等参与、平等决策、平等受益”“不搞‘双标’,不将少数国家的‘家规’强加于人”“反对单边主义”“更好弥合南北发展鸿沟”“以务实合作避免治理滞后和碎片化”,习主席提出全球治理倡议中的这些重要内容,锚定全球治理体制机制改革的方向、原则和路径,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顺应了国际社会求和平、谋合作、促发展的共同心声和热烈期盼。上合组织要以纪念联合国成立80周年为契机,努力推动全球治理倡议落地生根。要坚持和衷共济,勇担历史使命,坚定维护联合国地位和权威,毫不动摇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维护国际法治权威,扩大全球治理的成果分享,做破解难题挑战的行动派,共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完善。
在科普课上,赵传东指着一张多人跑步的照片,跟学生们讲述了这么一个小故事:“这是杨利伟(中国首飞航天员),这是我,我们跑出了年轻时未跑出的百米好成绩,那年我38岁。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当你制定了一个远大的目标时,你会发挥出无限的潜能,为这个目标去努力。”
优化多中心、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体系。现代化城市体系应当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使不同类型城市都有承载力,不同人群都能找到适宜的工作生活空间。为此,要着眼于提高城市对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培育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推动轨道交通、市域快线和高速公路网互联互通,构建节点清晰、层级分明、互为支撑的城市网络。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围绕特色资源和产业链发展,引导配套产业、公共服务、生活设施向县域延伸,促进县城城镇化质量与人口吸纳能力双提升,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