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台记者 赵晟萱:穿过洛阳桥,这里就是位于桥北的洛阳古街。数百年前,无数南来北往的商贾都会像我一样,经过洛阳桥,沿着古街小镇,把泉州港的货物运往福州、江浙,甚至更远的地方。现如今,闽南古街风韵犹存,红砖骑楼、花砖窗棂也在修旧如旧中,重新焕发新时代的新活力。
在本年度191个获奖项目中,56项成果荣获自然科学奖,占比达29%,与去年相比显著增加(2023年自然科学奖占比23%),也是自2006年设立自然科学奖以来的新高(2006年自然科学奖占比仅为9%)。
从城市到农村,从公园到社区,从线上到线下,从传统到数字……如今的甘肃,正通过挖掘红色法治文化,巧妙打造各地独具特色的网络普法品牌,让人民群众在“指尖上”获得法律知识,彻底打通网络普法和群众之间“最后一公里”。
短视频大赛还以主视觉“兔儿爷”为核心,陆续开发毛绒玩具、站肩毛绒、斜挎包、盲盒手办、打工神仙摆件五大产品线。同步规划的“北京范儿潮闪节”、大V地标打卡、平台带货等活动,正着力以文创文旅新载体激活城市文化消费。
当前,我国民营经济整体实力、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大大提升,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具备坚实基础。从规模实力上看,截至今年5月底,全国实有民营经济组织1.85亿户,占经营主体总量的96.76%,同比增长2.3%。私营企业数量突破5800万户,同比增长5.2%。从创新能力上看,2012年以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由62.4%提高至92%以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80%。特别是一批民营科技企业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取得系列突破,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占据先机。例如: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宇树H1人形机器人赢得冠军;以宇树科技、深度求索(DeepSeek)、强脑科技等为代表的系列高科技企业异军突起,改变了全球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发展格局。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领域民营经济发展潜力不断释放,2024年民营企业首次成为我国高技术产品的最大进出口主体,一批科技企业坚持自主创新,取得了全球瞩目的突破性成果。从社会贡献上看,我国民营经济已成为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际市场开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城乡区域发展正从“不平衡”迈向“共富共美”。一批年轻人返乡创业,串联起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活力画卷。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在30项技术发明奖项目中,电子信息领域6项,占比20%;先进制造领域5项,占比17%;航空航天领域和新材料领域各4项,各占13%;生物医药领域3项,占比10%。在15项技术发明高等级奖项目中,获授权发明专利646项,平均每个成果有43项原创性发明得到专利保护。15项技术发明高等级奖项目均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致力于解决关键技术难题。
从北京故宫到西藏风情,从绿色环保到航空航天,从飞鸟、鱼儿到大熊猫,现场数十幅画作用儿童的纯真视角和斑斓色彩,传递对绿色世界的认识和向往。开幕式观众驻足细观,不时在童心童趣中会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