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罗彩琴曾带领台湾画家赴云南昆明举办专题画展。罗彩琴说,当时,展览不仅吸引众多观众驻足,参与创作的台湾画家也对以艺术纪念历史的主题高度认同。她透露,今年10月将再次带领台湾画家来北京,举办以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为主题的艺术展。
“我的父亲陈团圆是名南侨机工,牺牲在滇缅公路上。”为纪念碑守碑40年的叶晓东告诉记者。1939年至1945年间,3200多名来自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华侨,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在滇缅公路上大规模运输抗战军需物资、抢修运输车辆,他们中有1000余人为此献出了生命。
沂蒙山区的红嫂故事,军民鱼水情的典范。1941年冬,日军对沂蒙山区进行大“扫荡”,一名八路军小战士负伤与部队失散,被哑女红嫂明德英发现。当时伤员失血过多昏迷不醒,红嫂毅然用自己的乳汁喂养素不相识的战士,将他从死亡线上拉回。之后她又杀了家中仅有的两只母鸡为伤员补身体,冒险上山采药,精心照料直至战士康复归队。
“还要完善监管规则,进一步细化交通、教育、民政、财政等各部门在通学公交体系中的具体职责分工和衔接流程,避免职责不清相互推诿。建立更科学的成本核算模型,使政府补贴更加精准高效。”郑翔说。
“偏才、奇才、怪才……我们都要。”上海创智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丁晓东说,他们喜欢有抱负、认知迭代速度快、敢于冒险、对价值判断敏感的学生。
“光之利刃”、“镇海神兵”、守望国家空天安全的“千里眼”、多域慑战制胜的“点穴”利器、捍卫民族尊严的战略“王牌”……多数受阅武器装备首次亮相,不少网友自嘲“军迷”变“军盲”。
冯强的孩子今年9月上初一,学校距家6公里远,作为双职工家庭,接送孩子成为他家比较苦恼的事情。开学之初,老师在班级群里征集乘坐通学定制公交信息,他立刻填写了相关信息。本以为孩子很快可以乘坐通学定制公交上下学,但进展不太顺利。虽然现有线路经过他家门口,不过没有设立站点。
传统优势产业企业与新兴尖端产业企业齐聚一堂,多个企业团组的专业路演,引发了热烈讨论及积极参与。活动现场,复旦大学校友分享了其职业成长与静安区的故事,为学弟学妹传授了真实生动的心得经验;众多业内头部企业HR与应届生面对面交流,一站式提供招聘咨询、投递简历、面试直通车等求职服务,吸引复旦、交大、同济等20余所在沪高校及境外知名学府2000余名同学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