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欧建交50周年之际,澎湃新闻推出《再遇见——中欧建交50周年特别策划》,其中邀请数十位来自中国与欧洲各国及欧盟机构的各界代表性人物,通过他们的亲历、记忆与洞见,讲述这段关系如何影响着个体、社会乃至世界的走向。我们努力呈现一幅更加立体的中欧人文关系图景,也倾听他们对中欧未来的真诚期待。
参与运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西畔的国家网球中心两片红土网球场地的维宁体育创始人、CEO纪宁8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本就稀缺的网球场馆在郑钦文夺冠后变得更加炙手可热,现在根本都约不上。”
支持港澳各界参与国家建设。引导港澳各界紧紧抓住“十四五”规划深入实施的重大契机,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推动港澳与内地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实现自身更好发展。以中华海外联谊会为平台,引导港澳同胞积极投身内地公益慈善事业、抗击疫情、赈灾救济工作,推动多个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帮扶项目变为“看得见的实景图”,发挥积极作用。
新闻发布会上,澎湃新闻记者提问: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有很多精彩瞬间让人难忘,请问这次阅兵在凸显纪念抗战胜利主题和意蕴上,有哪些创新亮点?
协同机制“多元高效”。学院建立由政府、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形成“需求共提、方案共制、资源共建、成果共享”的开放育人生态。60多年来,学院为国家输送了数万名优秀毕业生,其中,2人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培养了数十位大型钢铁企业领军人才。
林克松开出“产业基因”的药方:“推行标准共定,以产业需求为方向,及时调整更新专业体系,将企业真实项目融入课程,锚定人才培养方向。实施师资共建,即企业导师负责教授新技术、新工艺,学校导师负责提炼方法论、培养迁移能力,通过‘校中厂、厂中校’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纳吉:这些认知差异深深植根于历史、文化和地缘政治等因素中。几个世纪以来,欧洲和中国在看待彼此时往往带着神秘主义和距离感的滤镜,这种看法常常由有限或带有偏见的信息塑造而成。
价值融通引领,贯穿培养全链条。学院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工程伦理等价值塑造元素有机融入专业教育、科研训练、实习实践各环节。建立“学业导师—科研导师—人生导师”多维导师制,全方位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先后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等高校建立战略合作,牵头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地方创新子项目。本科生、研究生就业率分别超过97%和99%,一大批优秀学生进入国内顶尖学府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