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9月26日电 (记者 王坚)台风“桦加沙”对广东的风雨影响已基本结束,但今年第20号台风“博罗依”将紧随其后,预计于27日凌晨进入南海东部海域,后续将影响粤西。
坚持因地制宜、科学抗旱,河库灌区及时开闸放水,增加流量,采取疏通渠道、维修涵闸等措施,做到远送多浇、有水可浇;引黄灌区根据抗旱需水情况,及时开闸放水,争取多引黄河水;平原灌区发挥机电井作用,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机井通电,并组织投入各类排灌机械179.4万台,努力增加抗旱播种面积。丘陵岗区利用坑、塘、堰、坝等小型水利工程组织抗旱播种。夏播以来,全省累计抗旱浇水7977.3万亩次,播种进度与常年相当。
眼下,榆中县正计划把北山经验向北部寒旱区推广,明年将免费提供种子和技术,带动近20万亩土地种植特色杂粮。“我们要让‘糜香满谷’的景象遍布北山,既守住粮食安全的‘米袋子’,又鼓起农民的‘钱袋子’。”榆中县农业农村局科教信息股股长刘明亮表示,北部山区已形成以小麦、糜谷为主,百合、中药材轮作的倒茬经济模式,既保障粮食安全,又提升经济效益,真正实现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四是教师队伍提升行动,及时补充县中紧缺薄弱学科教师,鼓励城区高中优秀教师到县中支教,“优师计划”等项目向县中倾斜,培养一批县域普通高中领军教育教学人才,在职称评聘、待遇保障方面给予县中教师更大支持,选优配强县中书记、校长;
近年来,“文艺赋美乡村”成为激活乡村全面振兴内生动力的重要抓手。各地以文化为笔,在乡村大地描绘出一幅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活幸福的新画卷,让乡村既有颜值又有内涵,让农民既富“口袋”也富“脑袋”。
社会大局持续稳定,经济发展就有了保障。2024年,新疆粮食单产达每亩1049.7斤,跃居全国第一;曾经库尔班大叔想骑着毛驴上北京,如今新疆已成为中国机场最多的省区,民众一天就能到北京;截至2024年底,世界最长高速公路隧道——天山胜利隧道全线贯通,新疆公路总里程达到23万公里,所有地州市迈入高速公路时代;铁路贯穿天山南北,县县通千兆、乡乡通5G、村村通宽带……94岁的新疆和田县阿瓦提乡乌宗库勒村村民马木提·伊敏说,“现在的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喀什地区巴楚县童梦幼儿园园长艾米拉古丽·阿不都感叹,“这里的一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各地各部门引导多元主体参与,畅通文艺与乡村紧密结合的路径。浙江率先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系统性遴选1500余名优秀文化人才派驻乡镇、结对村;江西实施“四个100”文化导师下乡计划;清华大学等牵头成立乡村建设高校联盟“乡村艺术建设专项委员会”,吸引全国75所院校近200名专家学者参加……从“送文化”到“种文化”,更好激活乡村全面振兴内生动力。
南京邮电大学数字经济研究所所长姚国章建议,促进技术转化与创新应用。一方面,鼓励定制化解决方案。鼓励科研机构与农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应用试点。设立技术转化基金,支持科研成果商业化,加速创新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另一方面,打通产学研用链条。针对小农户分散经营的特点,开发定制化、模块化、成本效益高的AI解决方案。通过“AI即服务”模式,降低小农户技术获取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