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活动掀起阵阵全民爱科学热潮,激发起更多创新创造的热情。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1127所科技馆、749个流动科技馆、1418辆科普大篷车等骨干阵地全年接待观众近1.5亿人次,“科普中国”旗舰平台累计传播超1958亿人次。另一项数据同样令人振奋:据统计,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从2003年的1.98%提升至2024年的15.37%,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25年的第10位,已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面对科技快速迭代与公众需求日趋多元的新形势,科普工作也应因时而变,应积极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推广云直播、线上科学节等新型传播形式,邀请各路“科普达人”精彩开讲。在线下,则可持续探索开展科普剧、科学运动会、研学探馆等活动,与线上形成互补,让科普更加贴近生活。值得一提的是,应加强科普内容质量把控,坚决抵制伪科学、谣言,确保科普内容的科学性与权威性。
“很多中国游客会专门来参观画廊,告诉我他们喜欢我的作品,这是一种十分奇妙的感觉。”麦克斯说,当看到“小红书”上有人把城市拼图裱框起来挂在家里欣赏,或是分享拼图带来的城市记忆时,“是对我最大的褒奖”。“作为一名插画师,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无论何种文化背景的人,在看到我的作品时都能微微一笑。对我来说这是世界上最棒的感觉,因为这是打破文化壁垒的瞬间。”
今年,中国科技公司在香港发行的人民币计价债券规模扩大。汇丰控股大中华区债务资本市场主管表示,点心债市场的增长得益于全球投资者基础不断扩大。
“这不仅是文化传承的呼应,更是不同地域戏曲艺术交融的绝佳契机。这种跨剧种的碰撞,让传统戏曲焕发生机。”当晚获聘为“中华戏曲传承推介官”的昆曲名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杨凤一表示。
科技体验馆以“高铁科技”为主题,以“点燃少年探索之火”为目标,将复杂的工程原理转化为生动的互动体验。展馆设置了“极创领跑”“极速之梦”“极效智造”“极致探秘”“极达未来”和“火车乐园”等展厅,涵盖高铁研发、制造和运行的多个环节。观众可以在这里模拟驾驶高速列车,参与列车设计、车体焊接、列车组装和试验验证等虚拟体验,通过问答闯关、角色扮演等方式了解高铁如何实现“又快又稳又安全”。
4.国庆节、中秋节假期临近,校园参观将迎来高峰时期,校门将加强入校人员、车辆查验,并对持有校园车证的车辆及车上人员进行抽检,请配合工作人员查验;校内将举办校园志愿讲解活动,特别设置“铭史承志·强国复兴”红色主题路线,由学生志愿者讲解校园风物、讲述清华故事、弘扬红色文化,打造校园“实景课堂”。
升级后的景区亮点密集。核心区域“瑶望千年”广场建成环形立体舞台,每日上演《瑶望千年·云歌》实景剧。该剧以瑶族千年迁徙史为主线,鲜活还原瑶族先民“逐水而居、遇山而垦”的迁徙历程,搭配全息投影、水幕特效,让观众深度沉浸于瑶文化底蕴;300米瑶乡古街通过灯光、雾森系统改造,实现“日赏非遗、夜品烟火”,白天可体验瑶族非遗、中医药文化,夜晚则变身璀璨夜市,有效延长游客停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