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湛江赤坎,抗战老战士徐师达与家人一同观看九三阅兵直播。97岁的徐师达1928年6月出生于广东化州,1945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194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期间,他曾担任地下游击小组的交通员,在枪林弹雨中穿梭送信。抗战胜利后,担任湛江电影机械修配厂厂长等职务,为粤西地区电影放映事业贡献了青春与智慧。当铿锵有力的步伐声响彻云霄,当一支支威武雄壮、装备精良的现代化方队在荧屏中出现时,徐师达十分激动,他立即抬手敬礼,并饱含深情地说:“我感到,我们的祖国非常伟大!”
以一次奇迹营救为叙事核心的《营救飞虎》,讲述了1944年援华美军飞虎队飞行员詹姆斯执行任务时被日军战机击落并俘虏。我党潜伏人员欢少与东江纵队港九大队的四名队员组成临时小队,突破重围展开营救的故事。影片有保龄球馆近身搏斗、采石场大战、散兵坑战术突围等多场高燃戏份。
在重庆,多个区县正依托自身优势,在低空旅游领域“加速奔跑”。在梁平,多样化的航线为游客提供了全新的出行和旅游方式,带动酒店、餐饮等相关产业发展。在武隆,低空俯瞰天生三桥等特色旅游项目,成为游客热门之选。
近日,南京晓庄学院陶行知纪念馆正在开展征集陶行知海外抗战史料的活动,旨在寻找陶行知先生在抗战期间的活动足迹,丰富馆藏内容。从1936年7月到1938年8月,陶行知远赴海外,历时两年零一个月,奔走于欧美亚非等28个国家和地区,行程长达十万八千公里,倾尽心力宣传抗日救国,正是这十万八千公里的脚步,丈量出中国教育者崇高的理想信念。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空军力量薄弱,在与日军的空战中处于劣势,飞机数量匮乏成为制约抗战的一大难题。1938年,新疆民众抗日救国后援总会发起捐献飞机援助前线抗战的运动,形成了“人人愿为献机出份力”的热潮:绥来县(今玛纳斯县)一位哈萨克族孀妇嘉义克捐献五十两重元宝一颗;一位年逾古稀的维吾尔族老妇人,当场捐出了自己唯一值钱的金耳环;喀什一位贫苦寡妇,捐出了自己一穗一穗拣来的一袋小麦……
李海兵口中的“阎王鼻子”,位于黄河“几字弯”的阿拉善盟乌兰布和段。这个名字,源自古老的驼盐古道。往昔,常有商队因流沙、沙尘暴等原因坠入河中丧生,加上泥沙入河后突出部分形似鼻子,“阎王鼻子”便成了这片土地的代名词。这里曾是阿拉善高新区内泥沙入黄最严重的区域,也默默见证着黄河穿沙而过的艰难。
在阅兵式现场的多位台湾同胞都告诉谭主,当现场提到“统一”时,周围观众的强烈情绪深深感染我,“我都感觉腰杆挺得更直,对祖国完全统一的信心也更强了”。郭芸廷向谭主分享现场感受,大家挥舞国旗、自发鼓掌欢呼让我直观体会到,“民族复兴”是所有人的共同愿景。《中国时报》董事长王丰表示,“两岸同胞都将国家统一、民族复兴视为共同努力奋斗的目标”。在场台胞深深感受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统一必胜、“台独”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