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年仅11岁的王璞被推选为野场村儿童团的首任团长。他带领儿童团员们负责站岗放哨、检查路条、为八路军递送信件等工作。
平津沦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也遭受空前洗劫,南开大学更是在轰炸中被夷为瓦砾。为保护教育与文化火种,吴大猷、任之恭等在内的高校师生,分批撤离。
在伊犁,“我们能不能到江苏经济发展的一线跟班学习?”一次调研交流中,伊犁干部的一个提议,让江苏援伊前方指挥部立即沟通后方、推动落实。
在经济领域,以产业链互补对冲脱钩风险。中欧经贸关系的压舱石作用从未动摇: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7858亿美元,双向投资存量2600亿美元,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10万列,连通欧洲25国227个城市。当前的关键是优化合作结构,如在传统制造业领域,可建立“电动汽车产业对话机制”,通过价格承诺谈判替代反补贴税,推动中德汽车产业从“市场换技术”向“技术共创新”转型。
从跨区域招聘到科研助理岗位的探索,各地正在不断尝试新的就业支持方式。而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用人需求的精细化,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主动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地对接市场。
1935年春天,日本侵略者制造华北事变,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田汉和聂耳两位艺术家,以笔为刀,以曲为号,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成为最强音。
适度超前也有面向未来的考量。李瀚明表示,最近几年,国内长途旅行取代了一部分出国游的需求。西北是国内长途旅行的主要目的地之一,新疆、青甘大环线等热度居高不下。西北遥远,高铁也不发达,更依赖民航运输。此外,西安和乌鲁木齐还有建设国际航空枢纽的需要。
站在中欧建交5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双边关系的发展历程证明:合作是唯一正确选择,共赢是必然发展趋势。当前欧洲面临的“三怕”,本质上是全球化转型期的“成长阵痛”,而非中国发展带来的“系统性挑战”。王毅在访问中强调,“国际形势越是严峻复杂,中欧就越需要加强团结协调,坚定做动荡世界中的稳定性力量。”这一主张既符合中欧共同利益,也是对全球治理赤字的积极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