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随着内地多城沦陷,茅盾、夏衍、邹韬奋等大批文化名人来港避难,一时群英荟萃。《华商报》油墨飘香,《大众生活》半年发刊30期,还大量翻印《论持久战》等名篇,让中国抗战理念广传海外,凝聚起港澳同胞与海外华侨的抗日热情。
甘孜县以国家级牦牛产业集群中心和四川省四星级青稞现代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龙甘产业园总投资1.97亿元,采用“1+4+N”架构,已建成23座蔬菜大棚,2025年番茄、西瓜预计亩产分别达10000斤和8000斤。通过“园区+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引进5家企业,带动上千人务工,年增收超650万元。
通过建设3150亩马铃薯良种繁育核心基地,推广“甘孜本地马铃薯、沃土5号”等优良品种,发展“庭院经济”基地群,种植马铃薯2万亩、豌豆1万亩。加快建设康北蔬菜保供基地,使之成为集加工、仓储、研发于一体的综合性枢纽。
历史经验一再证明,关税壁垒从来不是解决经济结构性问题的有效工具。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台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不仅未能挽救国内产业,反而导致全球贸易急剧萎缩,加剧了经济大萧条的灾难性后果。突破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强国际宏观政策协调,推动国内结构性改革,而非筑墙设垒。发达国家需率先反思其贸易政策逻辑,摒弃零和思维,以开放合作的态度重塑全球经贸秩序,才能真正摆脱当前的增长困境。
金黄的青稞田里,收割机轰鸣作响;现代化加工厂内,新产品不断下线;农牧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甘孜县正沿着农业现代化道路,将科技深度融入农业生产各环节,让千年青稞产业焕发新生机,为高原地区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供了生动实践,在这片海拔3500米的高原大地上,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中国西藏网 记者/龙真多吉 供图/甘孜县委宣传部 甘孜县融媒体中心)
“据不完全统计,1937年至1941年,苏联90%以上的援华物资通过西北国际援华交通线运送至抗日前线。1937年10月至1939年8月,苏联援助中国飞机985架、坦克83辆、大炮1317门、汽车1550辆、拖拉机30台、机关枪14025挺、枪弹16400万发、炮弹190万发、炸弹8.23万枚。1940年,苏联援助中国战斗机150架、轰炸机100架、炮3000门、吉斯5型汽车500辆。1937年底至1940年,苏联还向中国提供人员方面的援助,其中派遣军事顾问140人、志愿空军人员2000余人。”买玉华说,卡车把汽油送到兰州,再转运前线。
6月14日上午,水利部组织开展抗旱专题会商,分析研判华北黄淮等北方地区旱情形势,要求即日起,受旱地区上游黄河、海河、淮河流域的控制性水库全部进入抗旱调度模式,加大下泄流量,保障抗旱用水需求,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以及规模化养殖和大牲畜用水安全,全力保障灌区农作物时令灌溉用水。6月14日15时,水利部将针对河南、河北的干旱防御应急响应提升至三级,目前维持针对山西、江苏、安徽、山东、陕西、甘肃6省的干旱防御四级应急响应,并派出两个工作组正在一线指导抗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