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们在央视“重温经典”频道中看到的,不仅是旧日回忆,更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电视剧创作的那份初心——对内容的敬畏。无论是《凡人小事》对社会现实的真诚反映,《渴望》中流淌的市井烟火与家庭温情,还是《编辑部的故事》里闪烁的深刻洞察,这些作品都是从生活中生长出来的故事。
这个暑假,亲子旅游热度一路攀升,各地知名景区、博物馆、主题乐园中,多了不少举家出游的身影。而在短视频平台,一档名为《小铁环游记》的亲子旅行微综艺悄然出圈——没有夸张的剧情设计,没有刻意制造的亲子冲突,它用最真实的记录、最自然的互动,让大家找回了曾经追看亲子综艺的温暖与共鸣。
巧果还跳出餐桌,拓展更多消费场景。浙江宁波一家烘焙工坊推出“巧心制果话七夕”课程,人们可用南瓜泥、火龙果粉调色揉面,体验“乞巧”印模;烟台一景区推出“鹊桥许愿”活动,游客制作专属印记巧果后便可参与,体验丰富的七夕民俗。
香港青年马灿阳在东江水交流团分享中说,亲身参与交流后,他深刻领悟到“生命水线”并非抽象比喻,而是国家为香港筑起的“血脉长城”。
从传统小点到创意美食,从“乞巧”仪式食品到传递爱意的浪漫载体,巧果成为中国传统民俗在当代生命力的缩影。如今,巧果串联起原料供应、模具制作、零售、文旅体验等产业链条,在节日经济升温中释放活力,让七夕的“传统味”与“新消费”形成奇妙共振。(完)
“我觉得这次暑假是我最开心的一次。”11岁的若伊笑着说。和很多小朋友一样,她也最难忘清晨的热气球之旅,“刚上去的时候特别害怕,结果从上面往下看特别特别美,想再去一次。”
“一个少年时辛苦些,中年勤俭些,晚年享些清福,这是最好的境遇。将来,二三十年后,太平盛世,在西子湖畔,有一对老头子老太婆,幽居优游,你觉得怎样?”(钱林保1945年3月17日)
时间,是最好的检验者。延安窑洞传出的“预言”,在血与火的淬炼中一一应验。破碎的山河终得重整,中华民族迎来了近代以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