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础性建设,增强传承的可持续。利用现代新技术对原始物证、抗战遗址等进行抢救、挖掘、修复和保护。比如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搜寻保护抗战将士衣冠冢、墓地、遗骨遗骸并系统规模化展陈抗战英烈事迹。运用人工智能复原抗战遗址,情景模拟抗战大捷,完善抗战影像和历史图谱。建立全面立体的抗战资料数字馆,充分发挥抗战家书、口述历史、老兵访谈等功能,用抗战心灵史深度呈现抗战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深入具象化地展现党性的光芒和人性的可贵,把政治认同内化为情感认同。统筹抗战路线体验规划和场馆建设,强化新媒体新技术运用,把抗战教育场所营造为感人至深的“精神磁场”,让观众与历史“对话”,打造沉浸式参观体验。
从投资端看,“两新”政策正深刻重塑产业发展格局。大规模设备更新不仅直接拉动了投资增长,更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中发挥关键作用。数据显示,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很多存量资产陆续进入报废和更新高峰期,设备更新的市场规模每年可达到5万亿元以上。2024年,安排15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工业、环境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物流、教育、文旅、医疗、能源电力、老旧电梯、海关查验设备、用能设备、回收循环利用等12个领域4600余个项目,推动设备更新。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设备更新的资金规模增加至2000亿元,支持范围扩大至电子信息、安全生产、设施农业等领域设备更新和工业软件升级。
近年来,中国积极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加快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与区域合作倡议及上合组织成员国发展战略对接。通过推广农业技术、培养新型人才、搭建交流平台等措施,中国积极为上合组织国家的农业减贫、经济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山西阳泉的狮脑山主峰上,40米高的百团大战纪念碑,直刺苍穹。今年7月7日,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抚今追昔,殷殷嘱托:“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6月17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陈政高同志多位亲友处获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部长、党组书记陈政高同志,因病于2024年6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
“有些地区出现了多个国际航空枢纽的格局。比如华南的广州、深圳,西南的成都、重庆、昆明,西北的西安、乌鲁木齐。但与成渝不同的是,西北地域辽阔,西安与乌鲁木齐距离非常远,两个枢纽生态位截然不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伟大抗战精神凝结了革命先辈的赤胆心血,凝聚了民族精神与革命精神的精华,书写了众志成城、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是新时代继往开来的不竭动力。伟大抗战精神中的“伟大”二字有着深刻内涵。这个“伟大”,首先表现在伟大牺牲和伟大品格,抗日志士视死如归、宁死不屈,不畏强暴,血战到底,“我以我血荐轩辕”,中国伤亡人数超过3500万,取得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抗日战争是正义的抗争、不屈的斗争和人民的战争,在这场血与火的考验中,锻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抗战精神。今天建设现代化强国,依旧离不开伟大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念。
古代绘画中的七夕题材,既是对星神传说的摹写,也是对世俗生活的礼赞。它将银河的浩瀚、鹊桥的缥缈、穿针的专注、乞巧的虔诚融为一体,构建了一个联结天人的浪漫宇宙。当我们凝视画中月下引线的女子、或银河相望的仙人,仿佛听见了穿越千年的低语——对智巧的渴求、对爱情的坚守、对美好的祈愿,始终是华夏文明中不曾褪色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