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超7.7万家,连续9年居全国首位;2024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3.6%,战略性产业集群稳中有进,“制造业当家”根基愈发牢固;现代农业体系加快构建,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2.31:1,绘就城乡共富画卷……
“欧洲一步步对亚洲和中国文化衍生出同理心和愿意学习的态度,为未来50年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德国跨文化专家何马可(Marcus Hernig)看来,研究中德、亚欧文化,少不了文化教育和同理心的“桥”。在中国生活了30多年的他,对此颇有心得,还就此提出“Asiaropa”(“亚欧”)的概念,让不同文化融入不同的社会。
锚定自主创新的还有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广州企业小马智行将4颗计算芯片集成于方寸之间,使体积、重量、功耗、成本锐减50%-80%,成功研发全球首款L4级量产域控制器。
截至6月13日,全省大、中型水库可用水总量40.48亿立方米,储量充足有保证,按照6月底前无有效降雨的最不利因素考虑,可放水7亿立方米用于抗旱灌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大中型水库及河道供水正常,地下水源较充沛,能够满足抗旱需求。5月下旬以来,对全省98.72万眼农田建设灌溉机井和56.85万项灌排沟渠设备进行全面排查,及时修复损坏设施,确保抗旱灌溉需要。省财政近期专门安排3000万抗旱专项资金,支持各地开展抗旱工作。
8月26日电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6日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能源高质量发展成就。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表示,“十四五”是能源科技创新取得更大突破的五年。新能源等技术装备领跑全球,新能源专利数占全球4成以上,光伏转换效率、海上风电单机容量等不断刷新世界纪录,短短几年,新型储能规模跃居世界第一。
质量强国建设步伐坚实,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质量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十四五”以来,国家层面推动发布《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标志着宏观质量政策体系更加健全完善。全国建成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站点2372个,形成覆盖广泛、功能完备的质量服务网络。五年来,我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生活性服务、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分别提高到85.86、81.33、81.62,反映出我国质量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整体水平稳步提高。同时,通过开展质量强企强链强县行动,累计实施重点攻关项目4271个,解决质量堵点卡点问题1.8万个,有效增强了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质量提升行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产业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良好发展基础。
规则、机制对接带来的便利,澳门澳仕医疗中心医生梁伟衡同样感受颇深。2023年8月,随着《澳门特别行政区医疗人员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执业管理规定》的实施,梁伟衡成为合作区跨境执业澳门医师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