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头雕刻的人物,在谢帮银的指尖丝线上竟“活”了起来。挥手、点头、走步,甚至挥剑,都有模有样。谢帮银形容,那一瞬间就像“给木头注入了灵魂”。此后,他几乎把所有的闲暇都花在学习木偶戏上——白天练唱,晚上对着油灯操线,不停琢磨每一个动作的轻重与节奏。
“25025次列车预计23时39分开过来,上到场3道接车!”深夜,郑州北车站调度指挥中心对讲机通话声、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青年突击队成员苏雅右手“剑指”低速平移确认助理值班员开通的接车进路准确无误。调度车间行车班组作为女生占比较多的团体,大多都是近两年入路的00后。
如,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应用于科研、教育和消费领域。优必选的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S2则可以3分钟自主换电、7×24小时不间断作业,能够完成灵活摸地、极限下蹲、远距离抓取等高难度动作,适配更多工业场景。
记者留意到,不少上班族也停下脚步拍照打卡,表示“真新颖,下班想来逛逛”。将“博物馆文创”巧妙织入城市通勤者的日常轨迹这份“巧思”背后,是《北京市博物馆条例》“推动博物馆融入城市公共空间”要求的鲜活落地。地铁站这一公共空间,也摇身变为触手可及的文化驿站。
作为传承人,谢帮银也经常带着木偶戏走进中小学校。谢帮银会把木偶放到讲台上,让孩子们近距离触摸和体验。他一边操纵木偶,一边解说:“你看,这根线动,它便能走路;那根线一抖,它就能作揖。”在他看来,这些体验课不是表演,而是播下一粒种子。“只要有一个孩子愿意学,我就愿意免费教,把一辈子的功夫都教给他。”
研究持续了三年多的时间。其间,团队在国内8家医院遴选出2万例病例,其中包括做过平扫CT的病人与做过增强CT的病人,然后把数据输入到iAorta里开展验证。验证结果显示,iAorta识别的敏感性达97%,特异性达94%。
北京9月5日电 (记者 孙自法)除了学人说话(鹦鹉学舌),鹦鹉还有哪些学习能力?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开放获取学术期刊《科学报告》最新发表一篇动物学论文称,蓝喉金刚鹦鹉(Ara glaucogularis)能通过观察其他鹦鹉互动学会新的行为(即“第三方模仿”),也就是能像人类一样跟同伴学习新招。
一直关注大陆新鲜事物的霍晋明还特意去了“网上很多人都赞不绝口”的临汾市博物馆。参观完,他赞叹“名不虚传”:“馆中有很多数字化设计,还有一些我在别处不曾见过的展陈方式,很用心,且非常有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