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得晚,也有生得晚的好处。1997年陈子善先生编过一本《你一定要看董桥》,用柳苏先生1989年登在《读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引出几十篇当时文人读董桥后写的评论,有人爱得深沉,有人爱不起来,是那一代人读董桥后的体会了。1997年顾真才九岁,另一位自称“最早应该是上了香港一位董先生的当:中学时的特长是熟读各种董桥文集,一直认定这世上写英文是没有人写得过毛姆的”。陈以侃才十二岁。早生二三十年他们读了董桥写一点感想或许也会收入《你一定要看董桥》那本书里,只是《书会说话》这样有趣的小书作者就不再是顾真了,毛姆的短篇小说集也可能从此少了一个传神的中文译本。他们这一代人读董桥,已经读得“身体力行”了。
夜幕刚垂落,香港体育馆的入口处已飘起零星的“中国红”——观众们胸前别着小国旗,手里攥着荧光棒,三三两两地往场馆里走。2日晚,这里正上演香港同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六周年国庆文艺晚会。
谈到欧洲,普京进一步指出,“欧洲多数民众不明白,俄罗斯究竟有什么可怕,以至于为了对抗俄罗斯,他们要不断勒紧裤腰带,忘掉自身利益,奉行明显损害自身利益的政策。”
在广州这个海洋馆,海底中国戏在国庆期间连番上演。巨大的海底展缸中,随着传统戏曲背景音乐响起,舞者身着完整的刀马旦戏服,挥动的花枪在水下进行表演,以别样的方式让游客感受奇幻与东方艺术结合的魅力。
“现在我家里四家店有四十多位员工,其中不少都是从喀什老家过来的乡亲。”乃比江的语气里带着欣慰,“能带着家乡人一起在北京打拼、挣钱,是件很好的事。他们常跟我说,在北京上班不光能改善家里的生活,普通话水平不知不觉也提高了,见的世面也比在老家时广得多,真心为他们高兴。”
“安全地把中国人送进太空”,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的心愿;“山里的孩子一个都不能掉队”,是“燃灯校长”张桂梅的心愿;“国家一天比一天强盛”,是百岁抗战老兵崔恭最大的心愿……今天的中国,各行各业的蓬勃发展,人民生活的蒸蒸日上,浓缩在一个个“如愿”里。
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福建士子陈可封“游在秦”,在关中长安无处落脚,只能暂且栖身于永崇里道观华阳观内。“西漂”期间,陈可封与“亦旅长安”的安阳人邵楚苌、济南人林藴、颍川(即今天河南禹州一带)人陈诩交好。这年八月十五夜,陈可封邀邵楚苌、林藴、陈诩赴华阳观,“修厥玩事”,一同玩月赋诗,以为乐事。
但中秋节进入中华传统节令序列的时间很晚。目前根据现存史料基本上可以断定,在唐朝之前,并没有中秋节这个节日。不仅秦汉时期的史料中没有关于中秋节的只言片语,即使是南朝梁代宗懔所撰《荆楚岁时记》等专门节令著作中,也找不到涉及中秋节的一鳞半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