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三”战事爆发,在日寇刺刀的淫威下,沪上所有的漫画刊物偃旗息鼓;生活在都市风景线的一群欢喜“享乐”而沉湎夜生活的“天才”漫画家,处于失落、心碎之状,经受残酷的现实“总动员”,于心智层面觉悟一股抗争精神,纷纷走出亭子间、石库门、弄堂口,以挣扎、呐喊的情感体验,抛弃了虚拟沙龙,把脆弱的酵母空间转变为视民族大义、国家命运如自我性命的血性灵魂,以个人主观意识及视角,在忙碌奔波之中用画笔与战争对话,对乘危机饱一己私欲的种种丑态,报以利剑。
去年,民航局、国家发改委联合发文《关于推进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指导意见》,画出国际航空枢纽的蓝图,提出“3+7+N”国际航空枢纽功能体系。
九一八事变第二天,中共满洲省委发表的《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贴在沈阳大街小巷。随后,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等一系列宣言和决议,号召全国人民奋起抗战。当国民党还在威胁“侈言抗日者杀勿赦”时,罗登贤、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赵一曼等共产党人已经奔赴东北组织抗日斗争。
有时,我会假想,倘若巧遇一鳞半爪的历史碎片,有没有可能就此再现原生态的历史情景呢?有一封寄自江西的《“救亡漫画”从苏州到宁都》通信:“我捧着一颗苦痛的心孤独地流浪着,因为乘不到车坐不着船,只好长途步行,跋山涉海,栉风沐雨,尝尽人生的苦味!但在各地,我总找机会,尽我的力量,去干我应做的事。各机关各团体及军队中,请我替他们画了许多宣传画,除大量将漫画张挂街头外,逐日编绘抗战漫画壁报。不久流动第八区一带,住的是四面透风,上无顶,边无窗的破房子,吃的是粗陋的饭食,在大都会过惯的人,跑到这里,无异是两个世界。但在事业上,我获得极大的安慰!八区七县,毗连闽粤,向为内地的屏障,风俗强悍,富于民族意识。在敌人企图更加深侵略的时候,我们决定在这山荒地僻,贫瘠不堪的苦地方,埋头干一下!”——从中我清晰地感受到前辈的胸襟气度,而如此传统知识分子承担正义和道德的使命感,是当下不可及的,常有欠缺的,惟独不缺时常流露出自以为“精英阶层”似的不屑的脸与嘴。
研究者胡同先生指出:“一部百年漫画的图像史无异于是百年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直观记录,比照片更来得直接和深刻。”读到如此议论,心里踏实许多。我曾经在旧时漫画刊物里翻寻被定格的“迭昔辰光咯上海”表情,享乐、温情、诡异、颓废、活力、艰辛、反抗以及革命之种种碎片,可见当年漫画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胜景一时,应该追念。可难题接踵而至。——对这一课题的偏爱和逐渐深入的认知并没有使我对那个时代的漫画人事立刻就熟稔于心,材料的积累非一朝一夕之功。一时间,我感到自己的无力。踌躇良久,我还是决心一试,不完全缘于想起小时候妈妈对我讲“知识就是力量”,在那段剧变的日脚里,我需要以一种沉浸和跂望,滋养难挨的枯寂时光而不致茫然。
一是坚持求同存异。志同道合是力量、是优势,求同存异是胸怀、是智慧。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都是朋友和伙伴,要尊重彼此差异,保持战略沟通,凝聚集体共识,加强团结协作,把合作盘子做大,把各国禀赋用好,把促进本地区和平稳定和发展繁荣的责任共同扛在肩上。
对于杨先生来说,除了交通不便外,日常生活中最大的不便还在于无法坐电梯,“高楼层根本去不了,在电梯里只要看见电梯门缓缓关上,心里就开始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