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科技强国根基不断夯实。科技投入持续增加,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基础研究水平进一步提升,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壮大,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能力不断提升,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十四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十位。
探索民营企业重点项目专项服务机制,至2025年6月底,梳理各区民营企业重点项目377项,投资总额5148亿元,由区统战部、工商联开展“兜底”服务,推动项目落地建成。(申同轩)
强化政企沟通,发挥民营经济统战协调机制作用,发布年度行动计划;建立“1+16+n”民营经济圆桌会机制,制定年度会议计划、分季度召开主题圆桌会,形成“发现问题—联动会商—落实解决”闭环。
永定门、天安门、地安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古都北京,中轴线纵贯南北,寄托着华夏民族对家国安宁的美好向往——“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
通知提出,到2030年实现“百城万圈”目标,即确定10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城市,对地级以上城市主城区和有条件的县城社区全覆盖;建成1万个布局合理、业态齐全,功能完善、服务优质,智慧高效、快捷便利,规范有序、商居和谐的便民生活圈,打造500条“银发金街”、500个“童趣乐园”,推动一批基础型、提升型便民生活圈转变为品质型,居民满意度达到90%以上,商业网点连锁化率达到30%以上。
黄润秋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条例》,“十四五”以来组织开展了8批次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累计受理转办群众举报14.4万多件,公开曝光典型案例177个,移交责任追究问题线索209个;中办、国办印发《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规定(试行)》,进一步压实了美丽中国建设的政治责任。生态环境法典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基本建立了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将386万余个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实施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要素最齐全的国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有效运行国家生态安全、核安全工作协调机制。
本届论坛在研讨议题设置上,直击全球安全热点,充分体现了时代性和引领性。参会代表覆盖发达国家、新兴大国及中小国家,以及冲突地区相关国家代表。前军政要员的层级、知名专家学者的比例,相较往年也有大幅提高,更具广泛性、代表性、均衡性,充分体现了本届北京香山论坛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从提出“双碳”目标,到破除创新壁垒,中国勇于面对和应对全球性挑战,致力于支持和帮助发展中国家掌握绿色低碳生产技术、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与更多国家、更多民众共享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