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人之间,时代不一样、知识结构不一样、精神气质不一样,产生摩擦、冲突也是很正常的现象,特别在今天讲到“前浪后浪”,我在书里面多次分析到这个问题。谁是前浪,谁是后浪?现在时代变化太快了,特别是互联网迭代,五年一次迭代,五年就是一个新时代。这不仅是中国,整个世界由于科技的发展,特别受到互联网网络的影响,迭代非常快,差异非常大。这就构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永恒话题。
程衍樑:严锋老师已经谈得很深了,提出了很多富有洞见的观察。以我看来,二位老师都亲身经历了从移动互联网兴起前,到今天身处网红浪潮中的传统知识分子的转型过程,并且都属于转型成功的代表。80年代以来的很多名字,在大浪淘沙中有的已经消失,当然原因各不相同。许老师在2003年试图写这个题目的时候,您当时需要回应社会上的哪一种风潮?因为您在书里提到90年代曾是知识分子讨论非常丰富的时期。这本书当年出版的时候,是为了回应当时的那一波风潮吗?
许纪霖:今天和20年前不同,媒体的迭代实在太快。过去知识分子是中心,今天网红成了新媒体和社交媒体的中心。作为知识分子来讲,就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问题。在这个新时代里,你能不能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呢?这本书想回应这个问题。
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严格要求自己,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强化“国家队”意识,努力以优秀作品向着艺术“高峰”不断攀登。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南方国家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既有的全球经贸规则,而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改革,推动构建更加平等包容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它们通过多种形式的区域合作,探索适合发展中国家特点的开放发展新模式,为应对全球经济挑战提供了重要的集体韧性。这种集体崛起不仅改变了全球力量对比,也为世界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动力。
第一,一度被边缘化。过去大家一样穷,现在“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这是90年代市场经济发展起来之后,嘲笑北京中国社科院的段子,比今天的脱口秀还精彩。当时知识分子穷,社科院学者被嘲笑是: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仔细一问是社科院的。
上海,从民国到今天都不一样。魔都的知识分子都比较接地气,和城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民国的时候,上海所谓的知识精英很多都不是典型的学院精英,像吕思勉这些学院精英,因为私立大学工资太低,还要给出版社写一些通识畅销书赚点钱,他们和社会有密切的联系。另外就是报业大王,办各种教育的所谓知识分子,和社会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甘孜县以国家级牦牛产业集群中心和四川省四星级青稞现代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龙甘产业园总投资1.97亿元,采用“1+4+N”架构,已建成23座蔬菜大棚,2025年番茄、西瓜预计亩产分别达10000斤和8000斤。通过“园区+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引进5家企业,带动上千人务工,年增收超6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