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珍藏这份“云南好声音”触手可及。来自香港的钢琴教师丁宇坐在观众区第二排,用手机全程录制下来。“学生时代,云南在我心里是《天龙八部》里的大理国,后来去了云南不同地方,才发现那里是一片多元、鲜活、充满艺术灵感的土地。”今年49岁的丁宇笑称自己是“半个云南人”,虽然学西洋乐器,却对云南民歌颇为喜爱,他认为用钢琴演奏的云南民歌也别有一番韵味。
为突破单一产业局限,三棚林场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累计种植林下参1500亩、淫羊藿200余亩。高大的松树起到了很好的遮阴、挡雨的效果,使得林下作物安全生长。
曾是华校教师的卢观英在她正抓紧撰写的《亲情呼唤》书稿上写下这句话。作为“南侨机工三部曲”的收官之作,这本书计划于今年出版。
出生数月后,“长毛”感染了犬细小病毒,后虽经救治活了过来,但个头、体重却总比同龄狗瘦小。也因此,它经常受到“大头”等狗的欺负。“转机”出现在“长毛”和“大头”一场超过10分钟的“大战”中:“它忍无可忍,就和‘大头’打在了一起,尽管腿和脸多处受伤,却非要将欺负它的‘大头’干趴下……”
家风正则民风淳,涵养家风对于营造风清气正的党风政风具有重要意义。近日,由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海南省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中华好家风”主题展览在海南省琼海市红色娘子军纪念馆开幕,本次展览既展现了先贤的优秀传统家风,又呈现出老一辈革命家和先进模范人物的红色家风,以及以全国最美家庭为代表的时代新风,在润物无声中让好家风走进寻常百姓家,推动家风文化的广泛传播。
目前,我国已有18项文献遗产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从承载3000年文明回响的甲骨文,到凝结中医药智慧的《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再到苏州丝绸产业百年发展的技术图谱……这些文献遗产如同一根根丝线,将华夏历史串联成绵延不绝的文明长卷,不仅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更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提供着跨越时空的思想启迪。
完成全国第一个乡镇和村级GEP核算,第一宗包含GEP增值的土地出让,第一笔公共机构大型活动碳中和交易,创新推出了“生态信用贷”“生态抵质押贷”等一系列绿色金融产品……
比如依托《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广东创排了民族歌剧《侨批》,福建摄制了档案文献纪录片《走近侨批》;为落实“世界记忆”项目推广要求,少林寺充分运用虚拟现实、裸眼3D等技术,为少林寺碑碣信息打造沉浸式展览。多一些这样的实践探索,把保护和利用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才能让这些文献遗产真正活在当下、传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