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然:我想到不久前作家韩少功老师到清华进行学术演讲时,在讲座间有过这样的表述:“20世纪白过了。”我觉得这个说法很有意思,也就是说,原本让人觉得非常可耻的事情,如今却被赋予了新的说法。他举了很多类似的例子。比如说,以前我们说某人趋炎附势,或者是嫌贫爱富,现在可以叫作“慕强”——在20世纪被反复深刻批判的事物今天堂而皇之地被认可。如何应对这样的局面,除了刚才滕老师提到的亲身工作之外,还有一项工作,就是如何让20世纪不被白白浪费,也就是说,20世纪在人类思想史上完成巨大成就,在中国和拉丁美洲进行的种种激进的尝试不能就这样忽略或一笔带过。
为什么我们要关注上个世纪之交的西班牙、拉美、沙俄以及中国等等这些地方的“九八一代”的探索?因为在上个世纪之交,他们面对主流现代性的那些激进的思考与探索,以及他们的退缩和犹疑,都是非常珍贵的。那是整个20世纪留给我们的经验和遗产。那个时候世界上很多国家和民族还有重新选择的机会,上个世纪之交那一代知识分子开启的对整个西方以现代性之名书写的历史和描绘的未来进行的质疑和省思是全面而深刻的。那么,21世纪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在20-21世纪之交,我们思考的问题是什么?我们能回答一百年前那代知识分子曾经提出的问题吗?我们在认真总结上一个世纪的整个思想史和革命史的脉络吗?似乎当今世界更主流的是审判、告别甚至清算“短二十世纪”的革命传统,因为所有20世纪的革命实践都失败了。但失败的探索就没有意义了吗?
国际铁路联盟客运部主任贝特朗·米纳里说,中国高铁给他最深的印象就是创新能力,他还列举了CR450动车组的例子,“中国高铁目前运营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在不远的将来,最快的高铁商业运营时速将达400公里。虽然目前尚未正式运营,仍在试验阶段,但这说明中国高铁技术在不断进步。”
在现代/殖民权力矩阵中,基哈诺举了种族的例子。《手册》后面的几位思想家用美学作为例子。为什么只有欧洲人的一些艺术作品才被认为是美的?那其他地方的就不配称之为美学吗?就只是民俗艺术,或者根本就是民俗用具?暗含的逻辑就是只有欧洲人生产非功利性、超越任何价值判断的美的东西,而其他地方的人们只是日常生活。如果你们想了解美,就得学习欧洲的这种模式。但你们现在还没有,也许将来会有。就是这样一套运转的体系模式。
老与新、破与立,一番话道出一以贯之的要求:“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老企业同样可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新疆大学周建平教授团队在智能农机装备领域深耕多年,对棉花生长特性、打顶需求等有着深入了解。这款机器人的诞生,历经3年研究。团队经过无数次实验与探索,综合利用传感器、机器视觉、激光控制技术等前沿科技,结合新疆特有的“一膜六行”种植模式,成功研制出了这款能适应复杂环境下田间作业场景的棉花激光打顶机器人。
中国名义税负一直高于实际税负。所谓名义税负是指企业名义上该缴纳的税费。由于征管、企业对税法理解等原因,实际上企业不一定足额缴纳法律意义上的税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