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强劲表现提振了国际社会的信心。多家国际金融机构如摩根士丹利、高盛集团等,因中国二季度经济数据好于预期,纷纷上调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的稳健表现为全球应对不确定性提供了重要支持。中国通过扩大内需、优化结构等措施,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了示范。
谈到中国,你会想到什么?是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还是蓬勃发展的现代图景?是青山绿水的自然画卷,还是高楼林立的城市风貌?是热气腾腾的火锅味道,还是领跑全球的科技力量?也许,是那个你曾在中国遇到、难以忘怀的人。
这种阅读场景的灵活切换,正成为年轻人的常态。在潮流地标三里屯,多抓鱼循环书店内人流如织。喜欢读书的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魏嘉骏观察到,年轻人把淘书、看书变成了一种时髦的“轻社交”,“周末很多人约朋友一起来,选本书,在咖啡馆区域聊聊天。”魏嘉骏认为,书是媒介,空间是载体,共同构成了舒适的文化休闲体验。
本次展览以“丝路新韵,艺绘同心”为主题,现场展出中尼两国近60位艺术家的百余幅作品,涵盖中国水墨画、写意画和尼泊尔唐卡、米提拉等多种形式画作。
太祖成吉思汗和世祖忽必烈在统一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汉语文献有异常丰富的叙述,“太祖辟国,金灭夏。世祖一统,乃屋宋社”。“洪惟国家太祖皇帝以干戈平定中夏,世祖皇帝以威德混一海内。”这类叙述显然都是在突出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地位与作用,为何会形成这样的历史叙述?因为大部分历史是由拖雷的后裔们所书写。
这份跨越海峡的文化追寻,在学者群体中尤为动人。从事包公研究近30年的台湾世新大学退休教授丁肇琴,与包公的缘分始于1995年的博士论文。“老师说,包公对华人世界影响太大,值得深入研究。”于是她踏足大陆,在包公故里与任职地寻访,得大陆学界前辈鼎力相助。
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14亿多中国人民正在以蛇行千里的劲头,坚定信心、满怀希望,开拓进取、顽强奋斗,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今年,上海、南京、苏州等8个沿沪宁的城市还启动了产业创新带建设,这条创新带上,2024年的GDP总量已经突破15.1万亿元。普陀区正在打造的沿沪宁协同创新服务中心,将来会为沿线城市的企业、科研院所提供展示、路演的空间,还能办理政务服务,让沪苏资源更好地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