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一家亲”,既是各族群众的共识,也是一项在新疆持续开展的活动。自2016年10月以来,全疆范围内,数以百万计的干部职工与基层群众结对认亲,倾听心声、解决困难,让民族团结的种子深植心田、开花结果。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十四五”期间,安徽高标准建设智能语音、玻璃新材料、通用机械基础件3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3万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90户。汽车产业实现历史性突破,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一。
为什么说是“再次”?因为就在今年5月,“塱头实验”作为中国乡村振兴项目的代表,亮相了第十九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塱头古村已经成为不少人眼中的“国际网红”。
走进徐汇区人民法院的大厅,师生们了解了现代化的设施与高效运转的司法流程。“这里的高科技程度让我印象深刻,中国还有电子听证会。”卡丽娜·哈拉(Kareena Khara)说,她和师生们现场观摩了“智慧法院”的运作方式,感受科技与法治的融合。
十二届四川省委科技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有多个重要议题,包括“学习中央科技委员会有关会议精神”“审议《省委科技委员会工作规则》等文件”。
那么,何以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诸多学者会认为金本是清代唯一的流行本,甚至是清代唯一的流传本?究其原因,与晚清印刷技术变革密切相关。自石印、铅印技术传入中国后,凭借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雕版印刷。尤其是光绪年间,申报馆率先采用石印、铅印技术刊印小说,随后各大出版社纷纷效仿,使得石印、铅印本小说迅速占据了整个流通市场。据马蹄疾《水浒书录》载,从光绪十二年(1886)至宣统三年(1911),《水浒传》的石印、铅印本共有31种,而到了1920年,这一数量已增至37种。值得注意的是,这37种石印、铅印本《水浒传》均是金本。也就是说,在这三十余年里,《水浒传》的读者市场几乎被物美价廉的石印、铅印金本所垄断。这也正是当时学者们只能觅得金本,进而形成“金本是清代唯一流行本”认知的核心原因。因此,若一定要说金本是某一时期唯一的流行本,那这一时期也只能限定为清光绪朝以后的六十余年,而非整个清代。
农产品消费的源头是农业生产。优化供给,要从“田间地头”开始,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升级。加大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培育力度,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绿色食品坚持精品定位,有机农产品立足各地生态资源优势,名特优新农产品重点挖掘产品营养品质特色,地理标志农产品重点加强产地追溯和特征品质保持,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
随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深入实施,木头冲村焕发崭新面貌。作为省第二批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之一,金湾区正为农村闲置资源盘活注入新力量、探索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