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经济与气候变化问题一直是中欧合作的最大公约数。今年也是《巴黎协定》签署十周年,这是中欧携手应对气变的里程碑。7月14日下午,第六次中欧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在北京举行。同日,第十二次中欧能源对话也在京召开。双方重申,中欧能源合作的总体目标是加快全球清洁能源转型,同时充分考虑确保能源安全,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除了经贸与科技问题外,延宕三年的乌克兰危机是近年来中欧关系另一突出的挑战,更因欧盟将经济议题安全化、多次将中企列入对俄制裁名单,暴露出双方分歧与互信赤字持续加深。
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以下简称《技术规范》)已于2024年12月31日正式发布,将于2025年9月1日正式实施。为推进《技术规范》实施,进一步规范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和使用管理,促进符合《技术规范》的产品供应,推动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走深走实,现提出以下意见。
随着2025新疆塔城乌苏啤酒节的到来,承载着乌苏30年记忆的新华夜市焕发活力。新华夜市汇聚了一批传承多年的老字号店铺,放心烤肉店经营超过25年,至今仍保持着传统的烹饪工艺。“咱这店从1996年就在夜市经营了,黄面和烤肉是招牌。啤酒节一到,游客特别多,16张桌子每天能接待五六百人,生意好得很。”7月17日,放心烤肉店经营者吐逊江·库尔班江说。
如今,中国与欧盟建交已满50年。在现代科技加持下,中欧对彼此的了解不再只有“只鳞片爪的信息”,但无法消泯的文化差异与互联网上泥沙俱下的海量信息,依然会使当下中欧的彼此认知存在“某种程度上的模糊不清”。50年来,中国与欧洲,还有世界也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中欧需要共同规划下一个50年合作的历史节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报道团队踏足中欧十多个城市,采访数十位中欧各界代表性人物,与他们面对面地沟通交流。自今日起推出的“重识中欧”系列报道,是我们与中欧各界人士为校准中欧对彼此认知的共同努力。
曾文莉说,“要发展网球经济和其他体育经济,我们要思考一下,是否已将体育产业充分市场化,运动员的商业价值是否已充分释放,对体育产业、体育经济的杠杆作用是否已充分发挥。”她表示,“我们应该为明星运动员的商业活动营造更好的舆论环境、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要“面子”,也要“里子”。2024年4月,总书记来到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察看小区改造和便民服务情况时指出,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市更新的一个重点,也是一项民生工程,既要保留历史记忆和特色风貌,又要解决居民关切的实际问题。
比中经贸委员会主席德威特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鼓励中欧民众学习彼此语言,哪怕只是学习一小部分,“因为这会让你不惧怕对方,会看到彼此能一起合作什么”。他提及,“在欧洲,我们有时候会忘记一点,中欧都不是世界的中心。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尊重对方,倾听对方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