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交流是双边关系的重要纽带。高金洪表示,中方即将启动的第二期中国—东盟青年领军者成长计划意义重大。青年需通过交流项目凝聚共识、提升能力、拓展视野,这是有利于促进双方长远关系的重要投资。此外,中国—东盟旅游部长会议机制已建立,于明年举办的首次会议将更加便利双方人员往来,助力双方在多领域的相互理解。
近些年我们也能看到这些举措,中国推出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有不少是长期执行的制度性政策。比如为消除重复征税,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增值税基本税率从17%降至13%;个人所得税也通过扩大税率级距、增加专项附加扣除、提高起征点,实际降低了税负;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降至16%等。
“2025推进民营经济法治建设十大实事”、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系列典型案例及协同实践案例……日前于北京召开的第六届民营经济法治建设大会上,一批反映各方推动民营经济法治建设的实践成果发布。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与体育宣传发展战略研究中心高端智库骨干专家、广州体育学院教授曾文莉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体育具有较强的杠杆效应,以体育赛事表演为杠杆,能撬动城市基建、旅游、文化等,激活体育消费热情,推动体育产业能级提升,而这个杠杆的原动力主要是运动员尤其是明星运动员。
缅甸自2005年起已连续多年积极参展。据统计,历届东博会上,缅甸展位总数超过2100个,参展企业近1800家,充分体现了对中国-东盟合作的高度重视。
司法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进民营经济促进法出台,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制定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等,清理涉及不平等对待企业的法规和政策文件。统筹推进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依托“万所联万会”机制,组织动员万家律所提供普法宣传、法律咨询、纠纷解决等服务。提升涉外法律服务水平,支持组建“一带一路”法律服务联盟。
黄润秋提到,今年以来,全国生态环境质量延续了持续向好态势,空气质量继续改善,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1-8月,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同比下降1.2微克/立方米,下降比例达到4.6%,优良天数比例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也同比上升0.7个百分点。生态环境部完全有信心实现“十四五”生态环境改善目标,还要力争高质量收官,为“十五五”良好开局打好坚实基础。
回顾东博会22年发展历程,高金洪指出,东博会展会规模持续扩大,吸引力显著增强,对双边经贸增长贡献突出。他期待东博会进一步扩大“朋友圈”,吸引更多国家与企业参与,持续成为东盟与中国互信协作、携手共进的核心平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