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国与欧盟建交已满50年。在现代科技加持下,中欧对彼此的了解不再只有“只鳞片爪的信息”,但无法消泯的文化差异与互联网上泥沙俱下的海量信息,依然会使当下中欧的彼此认知存在“某种程度上的模糊不清”。50年来,中国与欧洲,还有世界也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中欧需要共同规划下一个50年合作的历史节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报道团队踏足中欧十多个城市,采访数十位中欧各界代表性人物,与他们面对面地沟通交流。自今日起推出的“重识中欧”系列报道,是我们与中欧各界人士为校准中欧对彼此认知的共同努力。
除此之外,50年来中欧建立了70余个磋商和对话机制,涵盖政治、经贸、人文、科技、能源、环境等各领域。这也反映了中欧之间合作领域的日益扩大。从24亿美元到7858亿美元的贸易规模跃升,从单一货物贸易向数字经济、服务贸易的多元拓展,中欧双方已经从经贸合作向政策对话、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监管等全球议题延伸,成为全球治理中不可或缺的稳定力量。
三是加强助企服务,帮助提升产品质量。组织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开展质量技术帮扶“你点我帮”活动,“一企一策”“一业一策”对电线电缆、钢筋、摩托车、储能电池等企业、产业实施精准帮扶。探索推进产品质量分级试点工作,构建产品质量分级标准体系,倡导优质优价,引导企业有序竞争。
20世纪70年代,冷战背景下两大阵营对立。中国处在改革开放前夜,欧洲共同体刚刚成立,战略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在此背景下,1975年5月,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同来访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委员会副主席索姆斯举行会见,宣布中欧建交的决定。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我国高职(专科)院校共有1554所。此外,梳理今年高校的招生简章,全国还有200多所普通本科高校招收专科学生,例如天津师范大学、临沂大学等,大部分为省属普通高校和民办高校。
本次参访活动于7月17日在重庆中心城区启动。7月18日至23日,来自19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26家华文媒体组成的联合参访团,深入重庆忠县、江北区、两江新区、沙坪坝区,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主题,开展深入参访和集中报道。
“有些地区出现了多个国际航空枢纽的格局。比如华南的广州、深圳,西南的成都、重庆、昆明,西北的西安、乌鲁木齐。但与成渝不同的是,西北地域辽阔,西安与乌鲁木齐距离非常远,两个枢纽生态位截然不同。”
7月23日,大盘盘中突破了3600点整数关口,虽然重返3600点后两市走出单边下行走势,但沪指仍以红盘报收,并连续9个交易日站稳于3500点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