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0年,能源领域人工智能专用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算力电力协同机制进一步完善,建立绿色、经济、安全、高效的算力用能模式。能源与人工智能融合的理论与技术创新取得明显成效,能源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跨领域、跨行业、跨业务场景赋能,在电力智能调控、能源资源智能勘探、新能源智能预测等方向取得突破,具身智能、科学智能等在关键场景实现落地应用。形成一批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能源相关研发创新平台和复合人才培养基地,建成更加完善的政策体系,持续引导“人工智能+”能源高效、健康、有序创新,为能源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八)人工智能+油气。聚焦跨专业协同研究、现场作业操控、生产运行管控等方向,推动勘探地质目标智能评价、开发方案智能优化、钻井压裂等作业参数智能调整、炼化装置智能运行、管网运行实时仿真,加快智能钻机、机器人、无人机、智能感知系统等智能生产技术装备的研发与应用,推动生产现场等全过程智能联动与自动优化,推动油气产业链智能化升级建设。
“‘回眸千战烈,埋骨万峰青’是全诗的转折,将目光从现实转向历史,描述的是抗战中的烽火。”赵嘉鸿介绍,最后两句“今壮中兴业,安能不忆英”收束全篇,将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与缅怀英烈相联结。
调查显示,受访大学生期待职业生涯教育有进一步的调整和改进,他们期待的形式,包含校企结合授课,企业HR、部门经理走进课堂分享实战经验(49.41%);校友导师计划,与优秀校友配对,获得长期指导(48.45%);工作坊与模拟实践,如模拟面试、商业案例挑战、项目工作坊(46.37%);沉浸式体验,如企业参访、短期见习(41.40%);线上智慧平台,如利用AI进行智能岗位推荐、简历评估、面试模拟(32.28%);贯穿大学四年的体系化课程或培养,每学年有不同主题和重点(23.98%)等。
(二)推动协同创新。围绕能源领域人工智能融合创新应用关键共性技术和配套专用技术,推动建设一批行业研发创新平台。鼓励企业牵头联合科研机构、高校、社会服务机构等单位,建设以技术创新融合应用为目标的跨领域、跨学科的“人工智能+”能源创新联盟,深化产学研用合作,构建开放协同、共创共享的能源智能化创新生态体系。
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加强各类成果转化对接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实质上是科技供给与市场需求衔接的过程,成果转化对接平台在其中发挥着桥梁作用。强化政企学研协同,高校应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动联系相关企业,紧密对接属地政府,促进产业痛点与科研项目精准匹配,实现从“被动答题”向“主动要题”的转变。鼓励高校设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常态化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成果推介路演与成果孵化赛事等活动,加强信息共享与联动对接。
前8个月,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18.89万亿元,增长2.2%,占我外贸总值的63.9%;加工贸易进出口5.34万亿元,增长6.1%,占18.1%;保税物流方式进出口4.23万亿元,增长5.6%。
气象水文联合预测。基于流域气象水文双向耦合预测大模型,构建洪旱极端事件风险量化工具,充分融合气象知识、水文知识和流域地理信息,提升气象水文预报精度和预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