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回答你刚刚的问题,关于狐狸与刺猬,这是英国大思想家以赛亚·伯林提出的,他借用古希腊一个寓言:“狐狸有多知,刺猬有一知。”狐狸是发散性的思想家,什么都懂一点,但没有体系;刺猬只认自己那点知识,却建构了一套体系。在我看来,学院专业领域大部分都是刺猬。很多一流学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学问极高,可如果问他专业领域之外的问题,他可能会非常无知,连常识都不知道。这就是刺猬。狐狸什么都知道,什么都能谈。从长期的公共空间来看,也许更需要狐狸型的学者,因为他有多知,更适应公共空间的知识系统,可能没那么专业,但比较大众。
但是我个人的理解是需要“刺猬为体,狐狸为用”。毕竟还是要有自己的专业,但是又有发散性,这样可能更好。“狐狸为用”,就是你有自己的核心知识。有一句谚语就是,你在某一个问题上什么都知道,但在所有的问题上你都能知道那么一点,这是最优秀的。用我的话说,你既要有刺猬的特质,也要有狐狸的特征,这样的知识分子才能进入公共空间,才能和网红有得一拼。
第十三条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在坚持整体稳定,确保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不突破的前提下,可以对布局进行正向优化。
以多边主义理念和务实公共产品成为全球贸易发展的关键力量,中国旗帜鲜明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致力于化解包括“关税困局”在内的全球性挑战。中国倡导通过对话协商解决贸易争端,为化解当前全球贸易紧张提供了建设性思路。通过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动全球发展倡议落地,中国以自身发展经验、技术与资金优势助力广大发展中国家提升基础设施水平、拓展发展空间。中国积极参与气候变化、数字治理等新兴领域的国际规则制定,为推动构建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
他强调,“秘密大营救绝无仅有”,因为营救对象除了金仲华、梁漱溟、郁风、张铁生、丁聪、端木蕻良、萨空了、范长江、茅盾、夏衍等800多位文化名人外,还有何香凝、陈策等多位要员,中共长期潜伏的情报人员,以及百余名港英官员与英军战俘。营救周密安排获茅盾等人赞叹,茅盾称之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这一壮举能达成,得益于中共领导的港九独立大队,以及中共中央交通局港澳办事处提前开辟的秘密交通线。
伴随另外一个现象,我称之为“返祖现象”。我们读大学的时候反而更尊敬的是民国时期过来的老先生。你说的贾植芳先生是祖父一代,不是父亲这一代。父亲这一代是1949年到1966年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基本上是很教条的。民国教育培养的是祖父那一代。祖父对第三代很宠,他不形成直接的压迫关系,又比较慈爱,所以有了返祖现象。我读大学时,对当时几个从民国过来的老先生非常崇拜。我在华东师范大学读书,有一位老先生叫徐怀启,他是中国研究基督教的顶尖学者。这位老先生当时80多岁了,给我们讲基督教历史,在黑板上写了一串拉丁文,我们看不懂,但是内心非常敬畏。父亲这一代老师来上课,有同学可能听到一半一个箭步到台上说“老师这个不对”,然后就开始辩论。这种“世仇”是蛮普遍的现象。
今天(31日)上午,俄罗斯总统普京乘机抵达天津,出席2025年上合组织峰会。这也是普京总统继去年5月来华进行国事访问后,再一次开启中国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