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2016年组织首批15个城市开展长护险制度试点。2020年,试点范围扩大至49个城市,目前仍在持续扩面。试点地区参保群众近1.9亿人,累计筹集资金超千亿元,支出超过850亿元。试点地区已探索形成基本制度框架,积累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长护险制度的综合效应正逐步显现。
博物馆馆长艾米丽·戈登克(Emilie Gordenker)向《纽约时报》表示:“若现状持续,将对艺术品和观众安全构成威胁。闭馆是我们最不愿见到的结果,但若不得已为之,我们只能关闭建筑。”戈登克认为,所需的翻修并非奢侈升级,而是关乎艺术品保护、游客及工作人员安全的基本要求。梵高基金会也支持馆方立场,并且严正声明:“政府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文森特·威廉·梵高当年将私人收藏纳入公共领域的前提即是国家兑现承诺。”
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是老问题,也是难题。一段时间以来,有的地方在招商引资中恶性竞争,以税收优惠、补贴政策扭曲要素配置;有的地方环保执法、涉企检查等监管执法不统一,增加企业经营制度性成本……从全局看,这些保护政策导致低层次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妨碍市场优胜劣汰,阻碍了要素资源的高效流动。
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是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内在要求。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城市发展理念决定着城市发展成效。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人民城市应当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过去一段时间,有的地方城市工作存在“重物轻人”倾向,比如一些城市越建越大、越建越漂亮,但居民上学、看病、养老难,群众生活不方便。应当看到,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生命体,人是主角、是核心,关键就是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12个字,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人。深刻把握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战略取向,就要转变城市发展理念,不能“见物不见人”,而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这意味着城市公共投资要从物质形态转向聚焦服务形态和福利形态,更加注重“投资于人”。要始终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让群众生活更舒适这一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治理全过程,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优化公共服务、改善人居环境、保障民生福祉,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城市治理,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统筹推进“城市大脑”建设,推动城市运行和治理方式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升城市治理的精准性和协同性。加快实现政务服务数字化、流程化和集成化,提升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的便捷性与可及性。鼓励建设智能出行网络,实现交通监控、指挥调度与应急响应的高效协同,加快形成现代化智慧城市发展格局。
花几角钱买一份电子版真题,用几块钱换来学长精心整理的复习笔记,或者支付几十元购入保研面试经验包……数字化时代,通过互联网付费交易,从而获取知识资源的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并不罕见。海南大学的李博宁从高中开始为知识付费,在她的“知识账单”背后,既有对“学业刚需”的精准投入,也有对“闲置浪费”的反思,更藏着对知识付费市场规范的期待。
连日来,受高温少雨天气影响,黄河流域甘肃、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省(区)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针对流域相关省(区)旱情,黄河防总和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简称黄委)第一时间分别启动抗旱四级响应和干旱防御Ⅳ级应急响应;自6月14日17时起,针对河南省启动干旱防御Ⅲ级应急响应;要求各相关单位落实落细各项抗旱保供水措施,做好旱情持续或进一步发展的应对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