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江苏省苏商发展促进会会长、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彬表示,苏商作为江苏发展的中坚力量,需以科技创新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深度融入全产业链,打造“数实融合”新标杆。要深化沪苏产业协同,破除地域藩篱,畅通要素流动,在长三角一体化中把握机遇、共创共赢。面对复杂环境,广大苏商要深刻领会国家关怀,坚定发展信心,聚焦主业练好内功,将政策红利转化为迎难而上的动力。
许意强认为,中国集邮市场虽然面临一些挑战,但也蕴含巨大机遇。通过深入挖掘文化底蕴、加强文旅融合、推动科技创新和借助政策支持,中国集邮市场有望实现转型升级,迎来新的发展高峰。
适度超前也有面向未来的考量。李瀚明表示,最近几年,国内长途旅行取代了一部分出国游的需求。西北是国内长途旅行的主要目的地之一,新疆、青甘大环线等热度居高不下。西北遥远,高铁也不发达,更依赖民航运输。此外,西安和乌鲁木齐还有建设国际航空枢纽的需要。
历史经验表明,赋能经济是保障发展权的根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统计报告》持续追踪全球进展,而中非合作在应对发展挑战、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展现出强大韧性与示范效应。中非合作论坛成立25年来,双边贸易额增长27倍,中国对非投资存量增长超80倍,中方协助非洲新建和升级近10万公里公路、逾1万公里铁路,显著改善基础设施,助力区域互联互通。
高校应当不断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构建动态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育人生态。具体而言,课程安排上应融入AI伦理、人机协作等前沿内容,着力培养学生驾驭技术的能力;师资队伍上应兼具创新实践与数字素养,并具备持续更新知识体系的能力;实践平台上则须紧密链接前沿产业场景,鼓励学生积极运用数字工具解决实际问题;评价机制更应该重点考量学生在人工智能环境下的创新思维与跨界整合能力。尤为关键的是,必须建立开放、敏捷的反馈循环机制,确保教育生态能够根据技术迭代与市场需求持续优化。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凭借创新思维、创业精神以及运用智能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终身发展优势,让高校真正成为适应未来、驱动创新的策源地。
从南海地区国家的传统和地区国家实践来看,国际司法和仲裁方式未必是解决争议的最佳方式,谈判协商虽然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但却是国际社会在解决海洋问题时的首选方式。因此,各方对于争端的妥善解决,应保持耐心。
实际上,在临港新片区的主导产业中,集成电路绝对是核心组成。发展至今,临港新片区已成为国家重要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和科技创新高地,2020年10月正式揭牌的东方芯港集成电路综合性产业基地目前也已成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度最高、产业规模最大、产业创新力最强的基地。
上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王霄汉在讲话中指出,广大苏商始终是长三角经济舞台上的重要力量,在落实国家战略、深化交流协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他期望上海市江苏商会、苏商会更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团结带领苏商,聚焦国家战略,共建科创中心与产业生态圈;优化区域分工,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推进高层次协同开放,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引领企业守法经营、担当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