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雯,我是在东北苦斗了14年,我曾经身经百战血染成袍,我曾经弹尽粮绝,挨过长期的饥饿,用草根、树皮、马皮等充饥……”这封家书是冯仲云写给妻子的,寥寥数字,足以见得抗战期间东北的战士们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刘智鹏近日在接受中国新闻网“港澳会客厅”专访时表示,纪念这段历史,不只是为了让香港社会记住和平的来之不易,更希望年轻一代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未来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
第四阶段基本从疫情后开始,德国人将中国定位为“系统性竞争对手”。 我们将来必须走另一条新的路:从现在只重视两国之间交流,到将来必须发展“三角关系”。也就是说,在和亚洲地区的交流中,发展新的中德和中欧的交流方式。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跨越地域,跨越时间,在每个不忘国耻的日子里,人们会唱起这首歌。歌声是火炬,是号角,曾经激励着无数人共赴国难。近日,江苏常州经济开发区理论宣讲员刘淳走进冯仲云教育基地,当他轻轻哼唱起这首《松花江上》时,那段烽火硝烟的故事再次展现在大家面前。
2024年,碧水保卫战晒出亮眼“成绩单”。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90.4%,首次超过90%;长江干流连续5年、黄河干流连续3年全线水质保持Ⅱ类;太湖水质达到有监测数据以来最好水平。今年上半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89.0%,同比上升0.2个百分点,1—7月份最新数据更是同比上升了0.4个百分点,继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近期,人民网开展了“我家门前有条河”的影像征集活动,网友们纷纷“晒”出身边的美丽河湖,共同见证上海苏州河、北京清河等河湖的华丽蝶变,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纷纷点赞。
澎湃新闻:您曾在2019年的讲座中提到,17世纪以来德国人眼中的中国故事。在这几百年的发展中,德中两国的相互认知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随着两国社会发展出现,还是原有的文化差异?
国家级非遗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刘大山:我们在修桥的时候,首先就要读懂桥的各方面信息。洛阳桥整座桥是干砌的,没有砂浆的,所以在分水尖边上,它又加上一个燕尾榫来提高整体连接。
随着“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城乡区域发展正从“不平衡”迈向“共富共美”。一批年轻人返乡创业,串联起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活力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