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要求“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更好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壮大乡村文化人才队伍,激活乡村文化内生动力,促进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撑”。
一是健全制度体系,筑起权益保障“防护网”。新就业形态人员的权益保障是个新课题。人社部制定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出台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重点群体专项权益保障政策,明确企业的劳动保护责任,健全劳动报酬、休息、劳动安全等基本权益保障制度。在此基础上,印发“三个指引”、“一个指南”,也就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合同和书面协议订立指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休息和劳动报酬权益保障指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规则公示指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服务指南。这些指引指南、指导意见为新就业形态人员权益保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人社部加强部门协同联动,通过加大政策宣传、推动协商恳谈等方式,指导和督促平台企业及其用工合作企业履行劳动保障责任。
今年,该公司流转土地达2.56万亩,比去年增加3400亩;针对年轻人外出、老人无力耕种的情况,还推出“全托管”服务,800多户农户的6000亩土地实现“种管收”一条龙。“不光土地连片了,产业链也串起来了。”榆中县现代寒旱农业粮食核心种植区基地负责人郎涛说,从育种、种植到农机服务、加工销售,每个环节都有企业、合作社协同,“现在的韦营,不是零散的庄稼地,而是个‘粮食产业园区’。”
早在20世纪20年代,时任校长马鹤天先生感于国家边疆危机,极力呼吁开展中国边疆和民族问题研究,成为现代边疆民族研究的先驱。30年代,兰州大学民族学研究的开拓者顾颉刚先生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的主张;80年代,谷苞先生三论“中华民族共同体”;到了90年代,杨建新先生提炼出“各民族共创中华”理论,并于2000年领衔创建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形成了民族学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
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副主任何文波在致辞中表示,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象征着团圆与美好,寄托着人们对亲情友情的思念与祝愿。今晚演出是2025年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同四川省文旅厅部省合作项目的重头戏。音乐是超越语言的交流方式,希望当晚的音乐会不仅能为观众带来节日的欢乐与艺术的享受,更能搭建起中德人民心灵沟通的桥梁。
15.提高数字化教学应用能力。提升县中教师数字素养,积极探索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方法。支持用好国家、省级智慧教育平台资源和功能。鼓励城市高中向县中开放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帮助县中高质量开好国家规定课程,开发本土化特色化数字教育资源。深入实施“同上一堂好课”,倾斜支持教育基础薄弱地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
谈及新疆何以成为全国最大的棉花产区,练文明解释得很实在:“新疆属于我国西北内陆棉区,光热资源好,棉花生长季气候干燥,加上膜下滴灌技术,田里通透性强。”他指着齐整的棉田,“你看现在都是高密度种植,但通风透光还好,烂铃就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