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人文”与“经济”同步纳入人文经济学研究领域,考察人文经济形态呈现的共生共荣“双强”态势,形成“共同繁荣”的人文经济形态,这成为人文经济学研究的必备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在一个城市或地区,如果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能够有效呈现“双强”奇迹、共同繁荣格局,就会形成人文与经济共生共荣的人文经济形态。我们能看到,个别传统文化积淀比较深厚的城市,既没有发展好经济,也没有保护好文化,没有形成“人文经济”良好发展态势;也有一些城市和地方虽然经济发达,但是缺乏人文精神,也会出现发展陷阱丛生、经济基质不稳等问题。显然,“人文”与“经济”两者都弱或一强一弱,都不是人文经济形态。“人文”与“经济”双强之间具有深层的相互依赖性、关联性和支撑性。人文经济学将“人文”与“经济”双强现象自觉纳入研究对象,与此相应,在唯物史观视域下揭示人文经济形态内在规律性效应就表现为“双强效应规律”。这一规律性效应表现为:当“人文”与“经济”双方共同发展效果超越了单一、单线发展程度时,人文经济将持续发展、扩大发展、加深发展;反之,如果任意一方的偏颇造成双方的发展程度低于单一、单线发展程度和水平之时,那么,这一人文经济形态就可能会被排斥。双强效应反映和表达了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重要特征,其内蕴的唯物史观核心思想在于强调两者并重,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只有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实现双强时,才能实现真正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反之,任何一方的缺失或薄弱,都将导致社会整体发展的失衡和停滞。
智利《国家报》(La Nación)称,在8月1日举行的一场发布会上,智利国家铜业公司的跨企业工会成员表示,事故发生前几天矿井里一直可以听到奇怪声音,可能预示着坍塌风险。
文博会不仅提供展位,更是“文化深水港”对接“经济新蓝海”的超级接口:累计成交突破3万亿元;参展国家和地区增至65个,其中超50个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让深圳成为全球文化资源配置枢纽。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一段时间以来,比亚迪、吉利等中国自主品牌的崛起给不少外国汽车品牌带来压力。”美国CNBC网站18日报道称,美银证券汽车产业分析师约翰·墨菲当天在美国汽车媒体协会有关活动中表示,美国底特律三巨头(即通用汽车、福特汽车和斯特兰蒂斯)应“尽快”退出中国市场。他同时警告说,美国三大车企需要采取更严厉的措施削减开支,尤其是在内燃机业务方面,因为这是目前利润的主要来源。
体量不及西安的兰州,也拿出大手笔。T3航站楼面积40万平方米,综合交通中心27万平方米,是甘肃民航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工程。
正如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蔡尚伟所言,从“世运大篷车”到“票根经济”,再到可参与的“世运空间”,成都通过文化、惠民与城市体验的深度融合,让世界看到中国的新活力。成都世运会口号“运动无限,气象万千”,正成为全球游客重新发现这座魅力之城的新起点。(完)
为此,要让大学劳动教育尽可能提供体现当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符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的多角色、多场景劳动实践锻炼,以适应未来不同劳动岗位需求,体现真实劳动的专业性、复杂性和职业性,深刻体现劳动教育微观叙事的生存性价值、现实性追求;另一方面还要自觉运用生命叙事的情境化结构和艺术设计思维,用生命主题、角色扮演、情节规划打通过去、现在、未来的不同劳动场景,以实现大学生作为劳动主体的自我统一性以及对劳动本质的深度体验和认同,深刻体现劳动教育宏观叙事超越具体劳动、现实生活的本源性价值、理想性品格;深刻体现有关创造性劳动的宏观叙事过程也是不断塑造大学生自由自觉的本质力量的过程,进而更好地推进个体层面有关劳动的实然世界与应然世界、生活世界与意义世界的有机统一,更好地描绘美好生活、指引理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