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共生”带来的文旅融合“引力”,不仅助力天津吸引八方游客,也促进全国文旅深度融合焕发新活力。在甘肃敦煌,数字技术让古老石窟“芳华永驻”,是文明与科技之“融”;在江西婺源,篁岭晒秋民俗吸引八方游客前来参与农事体验,是人与自然之“融”;在福建泉州动车站,非遗传承人面对面向旅客展示高甲戏、木偶戏等国家级代表性非遗项目,是传统与现代之“融”……从“资源依赖”到“价值创造”,从“打破壁垒”到“拥抱大众”,这种“和合共生”的张力,恰是中国文旅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注脚,让文化之美在交融中浸润人心,让旅游之乐在共生中传递温度。
政策“接力”,释放红利。8000亿元“两重”建设项目清单已全部下达完毕,推动一大批“硬投资”项目有序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第三批690亿元资金下达完毕,剩余资金将在10月下达。
在燕园,李博楷的“文化收获”不仅仅停留在博物馆。他的母亲张女士告诉记者:“北大本身就是一座文化宝藏,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处处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未名湖畔,他发现了埃德加·斯诺墓,我便向他讲解了斯诺的事迹与那本经典之作《红星照耀中国》。路过北大图书馆时,我告诉他,这里收藏的宝贝非常之多,无论古文献总量还是珍本数量,均列全国高校图书馆之首。”
“我一直挺喜欢研究各类机器人,去年考入江南大学,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成了我的首选。”在江南大学江阴霞客湾校区就读的小宋说,希望通过学习掌握更多专业知识,参与机器人制作、比赛等实践,为未来进入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据记者了解,技术人员在拆除原有的养殖建筑并平整场地后,采用“无外来物种、无硬化工程、无废渣外抛”的无痕模式实施修复:通过回填泥沙、投放沙蚕等底栖生物、补种本地芦苇与碱蓬草,构建自维持生态系统。监测显示,曾被割裂的70.38公顷湿地生态功能有效恢复,沙蚕生物量增长175%,新增14.2公顷纳潮区显著改善水动力。为鸟类提供食物与栖息地的同时,更使“北海红海滩”重现生机。
就因为这句话,当天晚上,佳佳从家里厨房拿了把刀,找到离他家最近的一所大学,在树荫里等着。有个大学生路过,他拿着刀走过去说:“你给我200元钱,把手机留下。”他说,自己想证明给妈妈看,不好好学习也能活着。他还认为,只要不伤害对方,就不构成犯罪。
8月7日以来,兰州市榆中县等地遭遇连续强降雨引发山洪灾害,已致15人遇难,28人失联,近万人紧急转移避险安置。目前,此次灾毁公路全线抢通,受灾民众供电也已全部恢复。
非遗传承的活力,在指尖流转,更在创新中迸发。西岸非遗体验馆全年已开展超100场互动体验活动,接待讲解112次。春节期间,“非遗贺新春 最美中国年”系列体验活动,让市民在指尖技艺中感受“非遗年味”的四重维度。“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区文旅局联合挂甲寺街举办“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非遗正青春”主题活动,吸引市民走近非遗、了解非遗。不仅如此,河西区第九批非遗名录(27项)和第八批传承人(19名)评审完成,且名录评选纳入重大行政决策,为非遗保护筑牢法治基石,让老技艺在新时代有了新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