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题由现实展开想象,由想象观照现实,为考生打开审题立意的宽广空间。考生可以讨论当我们能够将梦赠予他人,“世界将会怎样”或“我们将会怎样”;也可以从材料所引三句古诗生发开去,辨析“有的梦宜于独享,有的梦宜于赠友,有的梦应为整个民族共有”;还可以将重点落在深入发掘梦的某一方面特质上,如梦对我们深层情感的揭示,梦对我们过往经验的再现,梦对我们未来行动的激发,等等。考生可以偏于议论,也可以借叙事展现思考、抒发情感;只要基于“梦的赠予”这一情境展开,就在本试题的立意范围之内。
5月的一个星期一,简约商务穿搭的李言军出现在苏州园区高铁站。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与他一同乘坐高铁前往马鞍山,体验跨城通勤的日常。
高铁飞驰。李言军回忆,2018年加入公司初期,他驾车沿京沪-沪宜-沪武高速公路往返马鞍山,250公里路程,耗时3小时,“开车需要注意力集中,会感觉累。现在每隔10多分钟就有一班高铁,高铁通勤变得和地铁一样方便,眼睛、双手都解放了,遇到公司有紧急事务,还能随时开在线会议。”
他认为,投资者的损失源于永坤黄金的违法犯罪行为,虽然具体到某个投资者的黄金制品难以寻找,但合理推断无非是被永坤黄金卷走而不是物理灭失,故投资者难以通过保险获得理赔。
据《以色列时报》报道,一队以军士兵6日早上在加沙地带南部城市汗尤尼斯的一栋建筑内执行任务,其间设置在建筑内的定时炸弹被引爆,导致建筑倒塌,造成4名士兵死亡、5人受伤。以总理内塔尼亚胡对遇难者表示哀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为每个青少年播种梦想、点燃梦想,让更多青少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让每个青少年都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青春能量。”本题围绕“梦的赠予”设置写作情境,鼓励新时代的青少年大胆拥有梦,主动分享梦,自觉传递梦,勇于实现梦。
材料一反映抗战,材料二、三写于抗战期间。材料虽然没有直接提及时代背景,但通过文本的关联性暗示,自然引出对民族精神传承的思考。考生可以从三则材料中找到感触最深的点展开议论、记叙或抒情。本题在立意上并未设置门槛,民族苦难与民族复兴、对祖国与人民的热爱、普通人的坚守、民族脊梁等等都在可写范围之内。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重提这些主题,既是纪念,对学生也是很好的教育。需要注意的是,三则材料各有侧重,也相互交织,对任何一则材料的深入体会,也一定会涉及其他材料的内涵。如材料一,虽然写的是方宝庆无力开口的细节,但面对孩子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与材料二诗人的歌唱,其精神内核是一致的。考生也可以思辨三则材料的内在关联,回望历史、继往开来,对个体与集体、平凡与伟大、苦难与希望、历史与未来等关系进行深度思考,表达对民族魂丰富意蕴的深刻感知。
在江西萍乡,当地构建的“中央厨房+统一配送”的服务体系,在做好膳食搭配、营养均衡的基础上,为高龄、失能、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开通志愿者送餐入户服务,让更多老人享受到了“一顿热饭”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