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冷战背景下两大阵营对立。中国处在改革开放前夜,欧洲共同体刚刚成立,战略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在此背景下,1975年5月,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同来访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委员会副主席索姆斯举行会见,宣布中欧建交的决定。
医疗卫生行业专场将组织38家用人单位,提供生物活性分析实验员、药理研究员、药品固体制剂技术员等岗位,招聘需求1000余人次;
欧洲政策中心主任法比安在布鲁塞尔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指出,“当前乌克兰危机是欧洲最重要的议题之一。我们正与俄罗斯直接对峙,这意味着我们看待一切问题都会从如何应对这场危机的角度出发。”他承认,这也导致欧洲在处理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时出现了“安全化”趋势。
中国前驻德国大使、中德友好协会会长史明德在7月初的第十三届世界和平论坛“中欧关系”的小组讨论上表示,“中欧在政治经济上都有诸多共识,正是为世界注入的稳定因素”。在他看来,当前中欧之间的共识基础不仅超过彼此的分歧,甚至比中美之间、美欧之间的共同点更为深厚。但倘若中欧忽视这一事实,合作便难以取得进展。
海南自由贸易港将于2025年12月18日正式启动封关。今日之海南,持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力促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协同共进。
罗淑佩说:“我们为他夺得中国香港队史上第一面世锦赛金牌、写下历史新一页,感到十分欣喜。我期望中国香港击剑队继续全力以赴,再创佳绩,并对他们在今年11月举行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上再次大放异彩充满信心。”(完)
世界经济论坛官网17日刊文称,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中国车企生产的电动汽车占全球电动汽车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而在这一市场上,墨菲和其他分析师认为,美国车企当下很难抵挡中国自主品牌的实力。墨菲说,消费者现在对中国自主品牌的“忠诚度”很强,尤其是在美国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超过100%的关税后,这种“忠诚度”可能会变得更加强烈。
除此之外,50年来中欧建立了70余个磋商和对话机制,涵盖政治、经贸、人文、科技、能源、环境等各领域。这也反映了中欧之间合作领域的日益扩大。从24亿美元到7858亿美元的贸易规模跃升,从单一货物贸易向数字经济、服务贸易的多元拓展,中欧双方已经从经贸合作向政策对话、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监管等全球议题延伸,成为全球治理中不可或缺的稳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