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建立了稳定的经济与贸易对话机制,有效化解摩擦,增强互信,为企业创造了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其次是产业结构高度互补。欧洲在高端制造、绿色能源和技术创新方面具有传统优势,而中国在产业规模、供应链整合与消费市场拓展方面表现突出,这为双方在新能源汽车、生命健康等领域合作提供了坚实基础。第三是企业层面的主动参与与双向投资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欧企将中国视为战略市场,同时中企也积极融入欧洲市场,拓展研发、制造和本地服务网络。
夏粮丰收的影响,绝不止于田间地头。一个更令人欣喜的趋势是,粮食正在加速从单一的口粮商品向高附加值的产业元素转变。山东的强筋小麦对接高端烘焙市场,安徽的废弃秸秆进入生物质能源和饲料加工领域,这说明一条从田野到餐桌和工厂的价值链正在打通和形成。
刘坚东:50年来最值得铭记的合作成果,是双方在互信基础上建立起的高度互补、深度融合的经贸关系。从24亿美元到近7860亿美元,这不仅是双方经济体量的增长,更是治理合作、产业协同和市场互通的持续深化。
面向品牌合作伙伴,京东零售则开放了宝贵的产品开发和运营体系,将“爆品经验”赋予全行业:“用数据秒懂用户”,洞察捕捉消费趋势;“用格子秒懂产品”,梳理细分品类市场容量和机会,辅助品牌决策;“用运营秒懂爆发”,提供采销1v1指导、上亿级流量支持等重大扶持。
在湖南株洲,市民通过手机小程序可像网约出租车一样实时预约公交。这种公交车不设固定线路站点,而是依托北斗系统定位、结合网络预约和智能算法,在区域内根据乘客需求动态合并顺路订单,形成最优行驶路线,实现车辆精准调度,提供高效便捷的“点对点”出行服务。
中美在经贸领域拥有广泛共同利益和广阔合作空间。中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推进,为中美互利合作创造了更多机遇。例如,在制造业领域,因为中国产业发展的配套全、生态优、动力足,更多美国企业选择扩大在华布局,以整合两国要素优势,提升企业全球竞争力。又比如,在消费领域,中国正将扩大内需视为战略之举,多措并举积极扩大进口,美国企业是重要受益者。中方一贯乐见双方企业基于彼此需求,实现更大程度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美方既然看重扩大对华出口,应为两国企业双向奔赴减少人为设限,营造良好合作环境。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高速发展,企业数量已超4700家,核心产业规模已接近6000亿元。立足这一优势,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将大幅提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环节效率,也将催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
盈峰环境泰国工厂的纯电动垃圾压缩车、扫路车等穿行于当地街巷;圣湘生物产品服务覆盖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印尼本土化建厂、将“中国方案”转化为“印尼制造”;中联重科在8国建成11个海外生产基地,2024年海外收入首超50%......这些“湘江名片”,彰显了新区企业从“产品输出”向“产业输出”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