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上海基地负责人刘斌表示,此次参访是研修项目中的重要实践环节,旨在通过实地考察让国际官员深入了解中国法治建设的基层实践和文化基础。
进入21世纪后,这种形象发生了显著变化。现在已经有一些优秀的英文研究关注中国的战争努力,比如拉纳·米特(Rana Mitter)和方德万(Hans van de Ven)的作品。至于陶涵(Jay Taylor),我觉得他的作品存在一些问题,但总体上仍是我们拥有的关于蒋介石最好的英文传记,远胜于以往。此时,我的观点发生了重大转变。这基于那些能够阅读中文、在中国档案馆深入研究的专家们的发现:中国牵制了超过半数的日本军队,造成了极高的日军伤亡。当然,中国的伤亡人数也是极高的。实际上,我甚至怀疑中国战时伤亡记录是否完整。中国人的死亡人数可能超过苏联人。苏联方面的死亡数字大约在2600万到2700万之间。西方许多著作宣称中国战亡人数只有1000万,但我认为这个数字严重偏低,实际情况远比这个惨烈。
早在电影周启动前,由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特别学术支持的“新世纪十佳爱情电影推介活动”率先展开,邀请观众从50部在2000年至2024年间上映的爱情电影中投票选出10部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一同重温经典,感受爱情电影的跨时代魅力。“2024年度爱情电影主创荣誉”提名名单也在发布会上首次揭晓,多部优秀作品和主创入选。两项活动的最终荣誉结果都将在第六届庐山国际爱情电影周盛典暨电影主题歌会上正式公布。
由此,美国形成了一个印象:中国是一个无能且不愿作战的盟友。这一点在史迪威日记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局势进一步恶化,是因为一位优秀且受欢迎的美国作家塔奇曼(Barbara W. Tuchman)写了畅销书《逆风沙: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1911-1945)》(Stilwell and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in China 1911-45),这本书进一步传播了这种观点。我必须承认,当我第一次教授第二次世界大战课程时,对于关于中国的内容也是这样讲述的,即美国投入大量资源却未能让中国人有效作战,除共产党军队外,中国充斥着派系斗争和腐败。
泰迪·乌尔德里克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现象,但毫无疑问,阿道夫·希特勒是其中的关键人物。然而,日本并不是由希特勒和德国操控的,他们有自己的独立决策权。但日本与西方大国的全面战争的确与德国有关。我认为如果没有纳粹在欧洲的成功,日本不会贸然扩大侵略战争。纳粹大肆扩张的结果,使日本得了“胜利病”(victory disease),日益狂妄。他们的行动是基于德国军队的表现,认为自由资本主义民主国家软弱且注定衰亡,因此他们可以为所欲为。
其次是内容平衡问题。我认为,每位历史学家都会倾向于从本国视角来书写,更关注本国在战争中的经历和作用,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你读了我的书,也许你会说我同样有这种倾向,但我觉得我的书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当我开始写作的时候,对东部战线的关注还远远不够,但如今情况已经大有改观。现在大家都知道,欧洲战争的大部分战斗是在东线进行的。
“实践表明,‘上海精神’是上海合作组织发展壮大的生命力所在,更是上海合作组织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遵循。过去我们践行‘上海精神’取得巨大成功,未来我们还要秉持‘上海精神’一路前行。”回望来时路,眺望前行路,习近平主席明确“上海精神”是上合组织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