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分级矫治涉罪未成年人。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阶段,根据该区一体化社会观护机制,及时引入司法社工全程跟进,开展社会调查,并对彭某某、方某某开展矫治教育。一是开展心理评估和甄别,引导成长。彭某某案发前曾有多次严重不良行为,检察机关对其心理评估和甄别,发现彭某某因父母教育方式粗暴,内在自卑胆怯、外在叛逆冲动。司法社工采用优势视角教育引导彭某某发掘自身潜能和优点,增强自我肯定;鼓励其在羁押期间坚持学习和撰写日记,反省自身错误,培养情绪管理和自我调节能力。二是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督促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针对彭某某父亲在被讯问过程中多次拒绝履行到场义务、怠于履行监护职责的情况,检察机关对其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并予以口头训诫,联合司法社工制定家庭教育指导方案,采取实境教学、课堂教学、心理干预等方法,促进父母履职、家庭尽责。三是链接志愿服务项目,促进社会融入。针对被附条件不起诉的方某某性格内向、易受他人诱导的情况,检察机关链接有关机构开展的“奔跑吧·少年”罪错未成年人成长志愿服务项目,组建“办案人员+司法社工+志愿者”的帮教团队,鼓励方某某参加“给环卫工人送清凉、照顾孤寡老人、垃圾分类宣传”等志愿活动,给予其肯定和激励。在善意的反馈中,方某某逐渐放下防备心理,积极融入社会。
“怎么也不能跟那些天天上课打游戏睡觉的同学一样。”何俊想把学历当作跳板,逃离“学历羞耻”。他开始准备职教高考,后来是全班唯一一个参加职教高考的学生,并在那一年成为财经商贸类的全市第一。
“有些地区出现了多个国际航空枢纽的格局。比如华南的广州、深圳,西南的成都、重庆、昆明,西北的西安、乌鲁木齐。但与成渝不同的是,西北地域辽阔,西安与乌鲁木齐距离非常远,两个枢纽生态位截然不同。”
为困境儿童营造健康发展的成长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检察机关对于在办理案件中发现的“因案致困”未成年人,第一时间开展司法救助,结合困境儿童生活、学习、家庭等情形,充分发挥司法社工在心理疏导、家庭教育指导、行为矫正、链接社会资源等方面的专业作用,多维度帮助困境儿童走出心理阴霾、修复家庭关系、回归正常生活。检察机关结合个案办理,加强类案治理,推动形成国家保护与社会关爱的合力。
(四)完善机制建设,深化司法保护质效。检察机关联合市委社会工作部等部门印发《罪错未成年人观护帮教工作规范》,提升帮教矫治的精准性。建设一站式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中心,以个案项目化的形式,引入司法社工、心理咨询师等作为观护帮教主体,并将观护帮教工作延伸至侦查环节。同时,检察机关制定《观护基地管理与使用办法》,以企业型、社会组织型、职业学校型、社区型、乡村型观护基地为基础,拓展观护基地功能,最大程度满足不同罪错未成年人的观护需求。
这是职业本科截然不同的两条路。杨钋指出,定位的不同最终会使学校的资源分配、管理方式不同,也使得毕业生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劳动市场对他们的认知产生差异。目前我国尚处于摸索阶段的职业本科,还没有讨论明确的具体定位。
善用系统思维也要转变观念、凝聚共识。当前,不少公共政策制定者正由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线性思维方式,向“全过程、全方位、全链条”统筹协同的系统观念转变。这种观念的转变能有效消除“复读机式政策落实”“各自为战、政策打架”“非此即彼、短期突击”等实践困境。最重要的是,观念转变有利于凝聚共识,不断释放强大的政策红利和治理效能。当“放管服”改革贯通政策全过程并有效整合跨部门力量,当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统筹经济增长、能源安全、民生保障多重考量,当乡村振兴战略贯通产业振兴、人才培育、文化传承多维链条,不同群体逐渐在系统思维的坐标系中找到了利益交汇点。这种共识不是简单的意见统一,而是在把握事物本质规律基础上形成的价值共鸣,是保障政策实效最深厚的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