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喜欢在友谊商店玩滑板的大二学生认为,商场也是时代变迁的缩影。以前商场更多关注“货”,如今则更应该关注“人”,“老一辈可能希望商场更干净、高大上,但是很少考虑到精神需求”。他喜欢逛街,喜欢去商场发掘一些新潮事物,认为商场能折射出一座城市的活力。
尤其珍贵的是,在甘棠箐遗址富含水分的地层中埋藏了大量木质材料和植物种子。前者包括经仔细加工并具备特定功能的木器及树木枝杈,后者含多种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的种子,还有微体植物化石孢粉。
自1984年首次发现以来,这里出土了丰富的哺乳动物和鸟类、龟鳖类化石。其中,哺乳动物以鹿类为主,其他种类包括剑齿象、巨貘、犀牛等,大多是华南更新世暖湿环境下常见的种属。
最后说“引流”。这两年,香港特区政府在“引流”方面做了不少事。包括争取中央出台内地居民港澳“个人游”城市扩容、提高内地居民港澳购物免税额度、深圳居民赴港“一签多行”等优惠政策,还包括推广“盛事经济”、举办“香港好物节”等。这为香港引来了人气财气,相信未来会持续用力。
如今,建功西部之路,越来越宽;“凤栖西部”之风,越吹越劲。但如何更好地引导青年学子投身西部?调研中,我们还了解到许多期待与诉求。
技术赋能则让红色资源的活化突破时空限制,为共鸣搭建跨维度桥梁。如果说场景化体验是打开历史记忆的“钥匙”,技术便是让红色资源“活”在数字时代的“催化剂”。要针对不同国家受众的媒介习惯,开发多语种、轻量化的数字产品,用AR技术扫描雕塑,就能看到动态历史影像;线上展馆更让全球网友随时随地“云参观”……这些技术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让历史从“过去时”变为“进行时”的纽带,将厚重的红色资源转化为易于接受的数字内容,让抗战精神渗透到国际传播的“毛细血管”,实现从“单向传播”到“互动参与”的转变,让不同地域的人都能以熟悉的方式亲近历史、触摸精神。
西南石油大学,今年已落实去向的毕业生中,留在西部的逾70%。“我的首选是塔里木油田。很高兴,终于如愿了!”毕业生李美玲语气欣快,“为祖国献石油、让生命有分量,这是我和很多同学发自内心的追求。”
“绘画、陶艺、烘焙……67门课,刚上线两天就被‘抢’光了!”共青团观山湖区委综合科负责人林开秀介绍,“我们开发了一系列精品化、个性化课程,就是想通过打造有‘知’有味、丰富多彩的生活,来服务人才、留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