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缅甸之外,东盟多国领导人同样也释放了深化合作的信号。老挝国家副主席本通表示,中国在人工智能研发、应用与投资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东盟地区经济增长迅速、青年人口丰富、数字技术应用广泛,东盟与中国应进一步加强在AI创新技术研发与应用及经贸方面的合作,强化供应链整合,增强自身抵御灾害的能力,优化资源配置。
首先,加强准入管理,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全面落实分区管控制度,严把“两高”(高排放、高污染)项目准入关,将环评审批权限上收到省级生态环境部门,实施台账式管理。“十四五”期间,全国“两高”项目环评审批数量持续下降;风电、新能源汽车等项目的环评数量不断增加,2025年上半年两项同比分别增长44.4%和31.3%。另外,据初步统计,“十四五”以来共审批电子信息制造类的高技术产业项目环评文件1.46万个,涉及总投资6.28万亿元,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要素保障。
建强科创中心。聚焦3个国际科创中心的功能定位,给予针对性政策支持,优先布局战略科技力量和重大科技任务,开展科技金融试点,设立长周期的科创投资基金,在科学数据出境、外资研发机构保税研发等方面开展政策先行先试,3个国际科创中心的高地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二是积极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建成了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还在进一步扩大,今年新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实现了对全国60%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有效管控。还启动了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推动出台《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先后制定30余项制度规范,初步形成多层级、较完备的碳市场法规制度体系。市场活力进一步激发,截至2025年9月18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配额累计成交量达到了7.14亿吨,累计成交额达到了489.61亿元。与此同时,碳排放数据统计核算的规范性、准确性、及时性大幅提升。全国碳市场实现了稳起步、稳运行,已经成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有力举措,成为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一张靓丽名片。
从产品看,中高端装备快速发展,民用钢质船舶、发电机组、城市轨道车辆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9.8%、30.7%、15.3%。今年前八个月,工业机器人累计产量达到51.2万套,已接近去年全年水平;电动装载机销量超过1.8万台,比上年同期增加1万余台。
“2025推进民营经济法治建设十大实事”、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系列典型案例及协同实践案例……日前于北京召开的第六届民营经济法治建设大会上,一批反映各方推动民营经济法治建设的实践成果发布。
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科技强国根基不断夯实。科技投入持续增加,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基础研究水平进一步提升,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壮大,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能力不断提升,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十四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