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流转,这份情怀在岁月的长河中代代相传,绵延不绝。仰望苍穹,“嫦娥团队”“神舟团队”怀揣揽月摘星之志,将千年飞天的浪漫梦想化作震撼世界的航天壮举;俯瞰大地,铁路建设者以逢山开路的魄力、遇水架桥的担当,让“复兴号”在锦绣山河间织就万里通途,串联起城乡的繁荣;荒漠戈壁上,治沙人以愚公移山的执着播撒绿色希望,让沙漠变绿洲的奇迹在西北大地不断续写;边关哨所里,年轻的战士们以“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誓言,用忠诚与热血在边境线上筑起“活界碑”……这生生不息的爱国情怀,已化作每个岗位上的坚守与奋斗,助力人们在时代浪潮中奔涌向前,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这份情怀,在今日的奋斗中焕发新的生机。
《美洲华侨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在美宣传抗日的重要阵地,在抗日战争期间,曾多方传播祖国军民抗战信息,特别是着重报道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真实情况,推动华侨抗日救亡、捐资助饷的活动。
纪念馆成立至今,除组建一支跨越老、中、青、少四代数十名的讲解员队伍外,每逢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社区总会邀请在昆南侨机工后人“回家”团聚,写春联、包粽子……这些当年机工们在艰难岁月中坚守的习俗,在纪念馆内外一一重现,连接过去与现在。
以西安咸阳机场为例,扩建后拥有4座航站楼,航站楼面积高居国内前5。但西安咸阳机场去年旅客吞吐量排在全国第11位,西安去年GDP仅排在全国第21位。
走进纪念馆,记录身边英雄的文化长廊、镌刻3200个名字的英名墙、美国道奇运输卡车模型、“二十四道拐”巨幅图片……一件件泛黄的信件、照片和实物,重现着机工们告别南洋、共赴国难的壮举。
日本侵占马来西亚期间,为反抗其残酷殖民统治,哥打基纳巴卢附近各族民众于1943年10月揭竿而起,组建神山游击队抗击日军。虽然因寡不敌众、缺乏外援,游击队坚持数月后不幸失败,大部分成员牺牲,但其精神和事迹一直得到马来西亚政府和民众纪念。
从脱贫攻坚到抗击疫情,再到乡村振兴,石云始终与云南发展“脉搏”同频共振。多年来,她捐建了13所“石云侨心”学校;资助120余名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捐资支持修建乡村道路、饮用水工程、卫生所及民航事业发展,积极参与抗震救灾和疫情防控物资捐赠工作。先后荣获云南省“社会扶贫先进典型”及“三八红旗手”称号。
“云南自然资源丰富,气候宜人,但因以往交通不便,发展相对滞后。如今面貌焕然一新,中老铁路已开通,中泰铁路正在建设中,带来无限机遇。”石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