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我们在水环境治理的思路上存在‘重末端治理、轻源头防控’,也容易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没有将流域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其实很多水环境的问题,根子都在岸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王金南表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深入推进碧水保卫战,擘画实施国家“江河战略”。长江保护修复、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等标志性战役全面推进,河湖长制全面推开。我国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水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成果之一。2024年,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首次超过90%。
文章指出,2003年是一个转折点,当时中国政府意识到不能过于依赖进口石油和天然气。此后,中国对清洁能源的投资保持强劲增长势头。
1941年,陈纳德将军组建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与中国军民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援华作战期间,2000多名飞虎队员在战斗中牺牲,200多名飞虎队员被中国民众营救,许多中国人在营救飞虎队员过程中献出了生命。飞虎队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友谊与合作依然可能发生。秉持共同的信念,美中双方携手并肩抗击日本法西斯,这是飞虎队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
2023年7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四川考察时指出,四川要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创新人才集聚的优势和产业体系较为完善、产业基础雄厚的优势,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
学懂弄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就要更加深刻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这个“新时代最大的政治”。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这三个充满唯物辩证法精神的概念体现出规律性认识与具体性实践、守正创新与自信自立、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之间的结合与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根本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始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要在超大规模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走上现代化的康庄大道,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就必须深刻认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必须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和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多重复杂关系,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包含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例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大力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和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以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典范的共同体理念等,都体现出原创性思想和原创性贡献的理论生命力和实践伟力。
“智能时代、教育何为”是当今时代的重大命题。《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提出“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打造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等要求。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技术,探索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是新时代高校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思政工作实效性、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的关键举措。
中国已经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大量经济支持,不过这些国家仍然需要更多资金来实现能源转型。中国正在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框架内开展行动,积极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维护地区和平,促进南南合作中的知识和技术转移,其中包括可再生能源技术。